毛姆的《刀锋》

2024-05-09 13:59

1. 毛姆的《刀锋》

之前看了两本毛姆的书,虽然看的不深,但是早已被他的笔力惊到。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么的鲜明,在人物的心理掌握上,笔锋更加凌厉。
  
 《刀锋》是毛姆后期的作品,风格一如既往得犀利,让人心惊又舍不得。
  
 拉里应该算是作者内心追求的一个映射,是每一个精神追求者的完美代表。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够像拉里一样,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光明,追寻那个答案。只是受困于生活的泥潭,放不下的背负最终碌碌无为。
  
 而艾略特的生活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世故圆滑,了解每个人的心思却依旧保持他的绅士态度,不管是出于保持颜面还是其他热心肠的原因,他都将所有的事情处理得极为妥帖。
  
 ……
  
 每一个角色都让人爱恨不得,每一个情节都顺势发展,自然而然地发生,让人不得不感叹。
  
 我不懂如何写小说,但是我也知道,能将小说写的这么流畅自然,不单单是作者有充足的笔力,更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毛姆的《刀锋》

2. 毛姆《刀锋》

毛姆最后说,我关注的所有人物都各得其所而善终。
  
 埃里奥特在社交界声名显赫;伊利贝尔以自身的财富资源在高贵的社交圈里有了稳国的地位;格雷重返职场,享受朝九晚六的职场生活,且前途及财富不可估量。苏珊娜·鲁维耶动荡的生活有了善终,归宿尽如人意;索菲用死亡找到了解脱;而拉里获得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快乐。不管那些自恃清高者如何倨傲地求全责备,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而言,其内心都喜欢那些皆大欢喜的故事。如此说来,我写的结局说到底不算尽善尽美,但也不至于太糟糕。
  
 喜欢毛姆的腔调,有一种一无所惧的洒脱。好像在说:好吧,先生们,女士们,我的故事讲完了,我觉得还好,喜不喜欢由你们了。不过怎么说呢?一个故事而已。它不算平淡,也不够刺激;它不够深刻,也不算肤浅;那些人物不高尚,也不卑劣,人生的选择而已,如果他不曾伤害他人,那便自得圆满。故事中描摹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喜欢这样的描述。

3. 毛姆的《刀锋》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迦陀奥义书
  
        迦陀,是主人公最后的魂灵归依处。
  
 
  
  
        据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拉里以及艾略特身上都反映着毛姆的一些性格的特点,比如对于人性的探索,对宗教的追问,对善恶的吹毛求疵,对情欲和爱情的怀疑,对风俗的喜爱和尊重,以及对贪生怕死的悲悯等等,所以一般都把刀锋定位为毛姆的代表作。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主人公拉里的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我查了一下他的生平,嗯,生平大致也挺像的,包括一些人生经历孤身一人的生活。但是牵涉到哲学宗教与信仰,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究竟是不是有原型,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肯定有社会人的方方面面都会体现在里面,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毛姆这种娓娓道来的冷静剖析,对号的话就会对上某些特征的。
  
        毛姆一贯对于人物描写细致,这本书也一样,刚开始我还以为艾洛特是主人公,最早出场。他把艾略特的对社交的狂热渴求描写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同时比较市侩势力吧,但是他对家庭还是很看重的对家人照顾的很好,对他认为的朋友们也是面面俱到的。
  
 对于主人公拉里来说,这是个受过战争创伤的人,因为被战友的死所刺激,改变了人生改变了他的性格,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长为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的一个哲学家。他一生与世无争,但明显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拿定了主意就不顾世俗的一些风言风语,执着地走自己的路。
  
 他的女友伊莎贝尔在几年等待后,等不到拉里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归正常的社会规范,终于放弃了等待,选择了格雷。
  
 不管她是虚荣呀也好,拜金呀也罢,我觉得追求个人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伊莎贝尔和格雷总归是社会的常态,也不应该受到谴责。
  
 性格不同走的路不一致,冷暖自知的男女走开了大家各走各的道呗。而且书里拉里对伊莎贝尔的感情,实际上并不知道有多少是属于爱情的成分,也许只是习惯的陪伴。
  
 其它人物诸如苏珊,索菲,都个性鲜明,不容混淆。对这些人物描写都觉得很喜欢。
  
 结局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吧,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前文也提到,牵涉到宗教与哲学,对于这一方面。我看到几乎都是跳着过的,太深奥了,也不愿意费那脑子去思索,只能避而远之。
  
 所以相比较而言,可能我更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的通俗易通,《面纱》的平静辛辣。但却是由衷的佩服这个主人公拉里,即便是对生活的迷茫也没有影响他找寻的执着与坚定,有了这样的执着与坚定,什么样的人生不能达到呢?
  
 
  
  
        《人性的枷锁》今年,哦,不,最后一天了,那就是明年计划读一下,毛姆的自传体小说。

毛姆的《刀锋》

4. 毛姆《刀锋》

                          《刀锋》                                         
  
 
  
    
 
  
  
        《刀锋》是毛姆小说四部曲的最后一部,本书描述第二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拉里追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意义。参战前后的拉里判若两人,我们不知道他在战争中经历了什么,战友的死亡对他的影响很大。退伍后的拉里,不上大学,不结婚,也不愿意就业,离开亲人们,远赴欧洲游行,最后去了印度,最终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只是能可悲地任命运摆布?”看到这句话不知道你作何感想,是不是曾经也会有这样的思考。那么,你的佩服一下你自己。对于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等,这已经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平凡的我们,或许都有远大的理想或者梦想,其实很佩服向拉里这样的人,不用考虑世俗的影响,去做自己,去探索人生的意义。    
  
 
  
  
        本书正文的首页,有这样的一句话,“剃刀边缘无比锋芒,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迦托.奥义书》     毛姆在图书馆中遇到了拉里,发现他看的书是《心理学原理》。毛姆怎么也想不通这个当过飞行员、跳舞到清晨五点才回家的年轻人,会读这种书。拉里回答到:“我懂得太少了。”但他不愿意去读大学。“我并不怕犯错误,搞不好会在其中一条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目标。”之后的拉里与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告别去了欧洲,为了寻找目标。   
  
 
  
  
        毛姆与拉里再次交谈,拉里说:“我那时候觉得需要暂时放下书本一阵子,我连着两年都每天看8小时到10小时书,所以决定到一家煤矿工作。”在拉里看来体力劳动可以帮助理清思绪,帮助我面对现实。之后又开始踏上寻求自我的路。   此小说,以拉里为主线,并且讲述拉里身边的人的故事。结局想必都能猜到,他的未婚妻嫁给其他人。拉里也最终会寻找人生的真谛。  
  
 
  
  
         此外,小说还塑造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物,感觉他们也在努力诠释他们个人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活法,但首先的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去追寻。也可以选择过好当下,但不能停止思考的脚步。                                                  
  
 
  
  
                                                  2021年8

5. 看《刀锋》,这样的毛姆很喜欢

1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 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看《月亮与六便士》是在豆瓣高分的推荐下看的,有种贴便签的味道在里面,好像你不看,就算不上个读书人。
  
 看《刀锋》纯属有缘,觉着是毛姆的作品应该会不错的态度入的。
  
 看完后,有种果然很不错,比《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更让人喜欢。
  
  2 
  
 从女性视角来说,他对女性的嘲讽比《月亮》时要温和的多了。
  
 在对伊丽莎白的着墨上,虽然还是固有的英式幽默和讽刺,但少了些许轻蔑,多了点人情味,有种朋友间揶揄的味道。
  
 他会和她共进晚餐,欣赏她的美,不吝啬任何语言去形容她那端庄优雅上流淑女的作风,也会被她无意间露出对性赤裸裸的渴望而感到震惊。
  
 在她因嫉妒间接害死了苏菲的情况下,毛姆对她也没有过多的苛责。只是找她聊了聊,让她暴露在了自己的暗黑中。
  
 可伊丽莎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她除了恼羞成怒,也并没有带来其他的伤害。
  
  3 
  
  伊丽莎白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现实中像她这样的存在应该是大部分,但活的她这般恣意的应该不多。 
  
 她说爱她拉里,那也是爱过,比起爱拉里她更多的是爱自己,而且一生都是在爱自己的人。
  
 她和拉里青梅竹马,本来到了一定的年纪结婚生子是顺其自然的事。在因为拉里的追求和自己相悖,纠结要不要放弃时,其实她的内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锦衣华服,美食好酒,旋转在各种派对中,稳定富裕,过上流社会该有的生活这才是她想要的。
  
 她是幸运的。即使遭受到了经济浪潮的冲击,盖瑞破产一蹶不振,但对她的爱丝毫不减一分,也没有任何迁怒。她也是勇敢的。盖瑞生意失败身体垮掉后,她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精神支柱,举家从美国迁到了巴黎。
  
  伊丽莎白对拉里,应该是爱过的,只是这种爱在生活的极大乐趣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不羁之情人,汝永远,永远吻不着,再接近亦属枉然。” 
  
 拉里的再次出现,让伊丽莎白的内心有了波动,那种不能与外人言的情感压抑,对性的直观的渴望,对苏菲的极大恶意,都在毛姆这得到了精神上的宣泄。
  
 毛姆眼中的伊丽莎白,应该一直如初见时的青春亮丽,单纯不失美好吧。
  
  4 
  
 拉里,还是和一贯的的那种,一个类似英雄人物或者说天才人物,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然后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考虑,从此走上了追寻真理的道路的这种人设。仿佛圣徒一般的存在。
  
 我们渴望成为这种人,但我们永远也成为不了这种人。
  
 那些生活中的困苦,在拉里眼中都可能只是一种生活的闲暇。他抛弃了“幸福的生活”,走上他追寻之路。
  
 去煤矿当矿工,希望在身体辛苦中寻找精神世界的满足,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他去流浪去不同国家听不同的教义,希望找到真正的“神”。
  
 终于在“游荡”十年之久,在梵中顿悟,在晨曦之间看到了一直一来的孜孜追寻。
  
  5 
  
 拉里不同与其他的圣徒地方在于他的接地气,他一直是个温和的存在,那种波澜不惊的平和,有种从哪来回哪里去的从容。
  
  他脱离群众又不完全脱离群众。 
  
 他会去花很大时间泡在图书馆,会在朋友朋友困难之时伸援助之手,会和老朋友吃个下午茶聊聊自己的经历,会尽自己之能去救赎迷失的灵魂。
  
  在他终于明白自己要的真理时,抛弃了一切束缚,又回归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了。不被金钱、名利、欲望、爱情所困,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正如他所说,也许当年拉里同意和他结婚,也许他也愿意过平凡的生活。只是还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吧。
  
 如果此时苏菲没有死,他们也许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读着书,享受精神的共鸣吧。
  
  6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他的平凡生活终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过和能过的。
  
 毕竟能越过刀锋的人,不多。

看《刀锋》,这样的毛姆很喜欢

6. 关于毛姆《刀锋》的一些思考

《刀锋》这本书其实很久以前就读完了,当时看的散漫,跟着莱雷走过理想之旅之后也没有再多加思考,接着昨天做图书推荐的一点劲头,保留一下此刻的想法。
  
 为了介绍书中我认为比较主要的三个人物:莱雷、伊莎贝尔和艾略特,我重新复习了很多段落。下面就是最后的感想,在写完之后我有去豆瓣上找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可能想法不太一样。
  
 
                                          
 
  
  
 莱雷:
  
 关于莱雷这个人物角色,他一直是处于一个混沌的中间地带,活在现实,追寻信仰,围绕他的争论一直都有一个点,就是他到底算不算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很微妙。
  
 从现实生存的角度看,他消极、不求上进、不考虑生活的实际需求,一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幻想>现实,其实活在当下,看起来是有点荒谬的这么一个人;
  
 但他其实是很令人羡慕的,他的全身心都在受自己的思想牵制,也只受制于自己的思想。每次说到他的精神领域的时候,我脑海中都会很自然的浮现出一个双目静止、面夹微笑,一脸虔诚的向着光明的一个邪教式的信徒角色。我也说不好为什么,他的信仰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定论的,只是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追寻探索自己到底应该想要什么样的光。有点迷茫,但仅仅的迷茫又被强大的热情盖过,从作者多次形容过的眼神里,你会发现看不透他,也正因为看不透他,所以他眼里的信仰的光芒给我一种强大到害怕的程度。有一种现实即将要被虚无吞噬的恐慌感。
  
 这股力量很危险很危险,但我始终还是会为他那股超脱的空洞所征服。他有主见,他大胆,他激情,他能够自觉屏蔽掉现实的危机,肆无忌惮地去寻找内心的声音。他能够勤奋地追寻人生哲学,敢于尝试生活的多面性,吃得起苦,比如挖煤、当水手;遭遇挫折时,他会从实际生活中换个角度去挖掘理想;在和伊莎贝尔结婚的问题上,从短期看来,他的放手不负责任;但从长远来说,他选择解绑,这股深爱之后的洒脱也是常人无法直视的。
  
 他有时候给我的感觉还有点像像《骆驼祥子》中前期的祥子,而他们的区别只在于眼里的那团火焰有没有熄灭。他两最后相悖的结局,刚刚好又回到了缠绕千古的信仰与现实的争端问题,最后的区别只在于到底是谁征服了谁。
  
 
  
  
 伊莎贝尔:
  
 就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这里的现实并不是贬义词,甚至来说,我很喜欢她。喜欢她直白追求的态度;分别时候的从容;告别之后的大度。并且从性格上说,她开朗、她可爱、她善良、目标明确,有修养,很坦然的去面对生活的悲喜,她将家事料理的也是很有条理。她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被人去讨厌的点。唯一可能遭到少数人诟病的点大概只有她与莱雷分手以后果断选择了格雷吧。但这一点,我必须要说:其实这是加深我好感的一点!
  
 她,伊莎贝尔,是个精致的现实主义者。明白利弊,权衡当下,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抉择。懂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勇敢的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想象这样追逐的方式,有些功利,但也并不是完全功利。她最后的归宿是格雷,并不是其他任何人。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那我觉得就没有任何问题。
  
 艾略特:
  
 传统的守旧主义者,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觉得无非就是逃避现实多了点,但我并不认为他携带贬义。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他慢慢的被新的社交圈子所遗弃,他不肯被融合,所以固执的用频繁参与社交来麻痹自己,并且人生的所有追求只是渴望与社交一同度此一生。我的确有点心疼,他这种到最后临死还要社交的行为。看似荒唐,悲剧其实是必然,莱雷和伊莎贝尔以及周边人的生长方式始终就是一个旁敲侧击的警醒,告诉艾略特,你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要在执迷不悟了。
  
 但其实就艾略特这个人而言,毕竟我们不是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他受到的教育,他以为的荣光,他追逐的方向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不好评判,我们不知道他如果选择接受同化会失去的是什么,接受现实他是不是就会像失了线的风筝,这就像代沟吧,我们总是会用批评的口吻去嘲笑老一辈人眼里的世界,不屑着去否认着他们的固执。但这也许这就是他们誓死捍卫的那一点尊严,我们可以不认同,但起码得尊重是要给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小空间去实现自己以为的价值,如果他不伤天害理,如果我们没法矫正,如果他还能得到快乐,那我们就不要用所谓的先进的想法去要求一个过去的人。同样是守护,守护过去和守护未来本身也没法预料正确的百分比,如果做了,还觉得圆满,那就够了。
  
 我觉得莱雷和伊莎贝尔都是新思想领袖型的人物,刚好是社会两个极端的代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他们都用平和的心态,很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把想要的生活过到极致。艾略特至少也很充实,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对于艾略特来说,逃避的自我保护在现实斗争的大流中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本书,很哲理很开放,作者把人生的过法人生的极致都展示给你看,道理也跟你讲清,至于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什么更适合当做自己的过法,选择权,那就只交给你一个人了。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活生生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心底的自我救赎。

7. 初读毛姆的《刀锋》疑问

从昨天开始看毛姆的《刀锋》,也算吸引人,特别是书中的拉里,他的发展,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与好奇心,跟着作者的文脉一直往前走。
  
 目前看了三分之二,一直在想,本来是写众生形象的一部书,为何把书名叫“刀锋”?看到这个名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平时用的刀,刀锋言外之意,很锋利,很厉害的意思。用这个刀锋,比喻书中的哪个人呢,拉里吗,这个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还是艾略特,这个上流社会的外交家,行走的社会活动家?
  
 亦或是其他哪个人物,或者压根就非特指,而是战乱中的人民,在战争后及后方所表现的种种。还有股票市场,也是经济的波动,如格雷公司的破产。
  
 再回过头看书的开头:“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艰难。”——《迦托.奥义书》。
  
 一把刀有两个面,我们这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俗人只是停留在刀的一个面上,而要到达另一面(即所谓得救之道),就必须越过刀锋。
  
 但是刀锋是如此锐利,寻常人难以越过。为何难以越过?因为在越过刀锋之时,刀锋将斩断你与尘世间的一切联系,而我们这些俗人是不舍得斩断的。
  
  
 书中的拉里自小父母双亡,斩断了亲情;他抛下未婚妻伊莎贝拉,斩断了爱情;他放弃父母的遗产,斩断了财富。
  
  
 用拉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去追求真理,追求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而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我们,又有几个能丢掉一个我字呢?正所谓,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看来自己读第一遍,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只感到自己也想做拉里一样的人。
  
 四处游历,寻求人生的真理。不怕吃苦,就怕走不出自己的局限,不知世间的艰辛。

初读毛姆的《刀锋》疑问

8. 你是从《刀锋》中爱上毛姆的吗?

1、《刀锋》
这部作品让我爱上毛姆。读完这本书,会不自觉的思索“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面对一生为追寻的又是什么?”。在本书中毛姆塑造了典型的极端理想主义、极端现实主义,平常人性选择、歧途少女,各种精彩各自悲惨,命途多舛又积极向荣,自我的坚持从不因他人的看法给动摇和改变。
他们无疑是最成功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一生,让人不由得羡慕又嫉妒,而他们一举一动又那么的真诚坦然,像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敬佩又欢喜。
在我看来,唯一的缺点就在于太过完美,一切都那么的恰如其分,连结局都给得刚刚好。

2、《月亮与六便士》
这是最早读过的毛姆作品,故事本身不喜欢,一个典型艺术家的创作故事。但在这本书中毛姆的文笔锋利,语言犀利辛辣,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方面特别细腻,很多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小心思都被他二三笔的描绘出来,真是令我大吃一惊,甚至想要去怀疑他的性别。

3、《人性的枷锁》
这是我刚刚读完的作品,是一部半自传体传统式成长小说。相较于其他作品对话不够出彩,而且废话多,如果能适当的删节部分片段,无疑是最棒的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而如何区分哪些是不可跨越的而哪些是不必要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便谈及了关于宗教、人生、爱情、道德等各方面的人性枷锁。看完之后不自觉反问“你的枷锁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束缚和窒息?”。
除了这三本之外,《面纱》短篇小说合集等都没有太多的出彩表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