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2024-05-11 16:01

1.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简单地讲,项目管理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如果让项目经理回答这个问题,他会简答为:“按项目设计的工期、按预算、按要求完成任务。”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给项目管理下的定义是: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
项目管理与传统的按部门或专业分工管理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于全面综合管理,注重项目的目标、整体效益、领导和团队建设,其特点有:
(1)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集成管理方法,通过组建专门的、柔性的、高效的团队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比如项目管理中使用的三维管理即是一例:时间维管理——把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管理;知识维管理——针对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用和研究不同的管理技术方法;保障维管理——对项目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的后勤保障管理。
(2)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地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以便进行精确的时间、费用和人力的预算控制,并对技术、风险进行管理。
(3)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的目标管理。通过合理的目标分解,使得组织的战略目标以从来未有的方式深入人心,落实到组织中每一个成员身上。而合理的授权、分工与合作是确保这些目标能够实现的根本保障。
(4)项目管理的柔性组织提高了灵活性和效率。项目管理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其组织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二是项目管理一般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直线职能结构相比,有利于组织各部分的协调与控制,提高了灵活性和效率;三是项目管理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柔性的,即是可变的。项目组织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而是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在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调整组织的配置,采用非正式的管理模式,以保障工作和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
(5)项目管理通过创建高效率的团队和经常性的团队建设,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起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这一特点说明了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而不是技术过程,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
二、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项目的管理,主要是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两大部分的管理。项目的技术管理,是将项目任务目标转换成项目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而经济方案则是技术方案的经济表达。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过程的控制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过程的控制进行管理,其地质调查项目由7个主要过程组成:
●立项与初审
●设计编写与审查
●野外作业与综合研究
●报告编制与审查
●资料归档与汇交
●项目终结
●信息反馈
上述7个过程中,其管理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设计 包括项目的技术设计和经费预算,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是项目的两种表述形式。一般情况下,技术设计在前,根据技术设计的要求编制经费的预算设计。
(2)项目人员组成 确定项目技术、经济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择优选择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管理人员,项目团队是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的关键要素。如建筑类工程项目部对其人员组成就有明确的规定,除项目经理外,必须配备具有资格证书的技术员、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预算员等“五大员”,方允许承揽项目施工。
(3)项目预算控制 项目批准的预算是项目经费控制的主要依据。作为承揽项目的单位,承担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根据项目设计质量要求,项目单位往往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定额标准制定项目的执行预算,即确定项目的成本费用,并对其进行控制管理。
(4)项目周期控制 项目周期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必须在设计的时候将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的技术进行时间的合理安排,并实施控制管理,即所谓的工期。
(5)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重点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整个项目实施的规范性,最终目的是保证成果的质量。
(6)成果控制 由于地质调查成果的特殊性,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成果控制是管理要素中的关键环节。项目成果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原始资料(包括收集整理的资料)
●成果报告(包括数据库)
●实物资料(包括应用软件)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2. 地质勘查管理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各类各级地质勘查资质6724 个。按资质类别分,区域地质调查369个,海洋地质调查13个,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5个,液体矿产勘查567个,气体矿产勘查246个,固体矿产勘查1842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936个,地球物理勘查686个,地球化学勘查313个,航空地质勘查5个,遥感地质调查77个,地质钻(坑)探1242个,地质实验测试423个(图6-1)。
全国具有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单位共计2430个,构成情况如下:具有最高等级甲级资质的单位有1067个,具有最高等级为乙级资质的单位有673个,只具有丙级资质的单位有690个。

3.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发达国家地调局对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均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在项目管理方面有类似之处。如美国地调局将项目划分为两级: 计划和项目,计划报国会直接批准,有严格的项目立项和经费预算程序。计划进一步分解为项目,项目又分为项目和子项目。英国地调局将战略计划分为三类: 核心战略计划、合作项目和委托项目。核心战略计划是英国地调局的主要任务,经费全部来自于政府拨款,有严格的经费预算程序。在项目管理方面,美国和加拿大地调局的模式基本相同,注重同行评审和外部专家评估程序。美国地调局对项目申请、项目规划及项目评审等工作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对正在开展的项目除了经常开展独立的内部管理评审外,还大致每 5 年进行一次外部评审 ( 听证会) 。部分听证会邀请美国研究协会和美国公共管理研究院的专家出席。加拿大地调局采取同行评审和外部顾问组评估的方式,考察项目的工作成果。法国和日本地调局都重视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并有严格的项目管理程序。
在项目管理方面,美国地调局还十分重视绩效评估。1993 年美国 《政府绩效法案》( GPRA) 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在这一制度要求下,对政府行政管理及结果的评价从以往的投入—产出模式转换为目标—结果模式,即不再是简单地对政府管理资源的过程进行考察,而是根据各机构所设定的任务目标来衡量其结果。《政府绩效法案》要求各联邦机构制定覆盖未来 5 年的战略规划 ( Strategic Plans) 报告 ( 且每 3 年修订一次) ,同时,要求联邦机构每年提供将战略规划分解为定量化实施目标的年度绩效规划 ( An-nual Performance Plans) 报告,并对照年度绩效规划中的定量目标检查其完成情况,形成年度绩效评估报告 ( Performance Reports) 。《政府绩效法案》要求国会、白宫的审计总署 ( GAO) 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 OMB) ,把对这 3 份报告的审议与预算的批准过程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每个政府机构每年所能得到的经费预算,将与其制定的战略规划、绩效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直接相关。在 《政府绩效法案》的制度下,美国地调局制定了 《美国地调局战略计划 ( 1996 ~2005) 》和《美国地调局矿产资源工程五年规划 ( 2006 ~2010) 》,为了考核美国地调局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进度,美国地调局与内政部及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一起规定了 4 个绩效考核指标以考核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成果。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4.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概述

一、地质勘查行业的概念
地质勘查行业简称地勘行业,是指从事地质勘查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总称。地质勘查行业是以客观地质体为对象,应用各种地质工作方法和勘查手段查明地质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地质矿产资源、地质资料和劳务,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产业。
产业、行业、部门是三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产业是同类生产性企业、部门、行业的总称。它是介于社会经济宏观总量与微观细胞(企业、家庭)之间的中观层次,可以大到按第一、二、三次产业分类的产业(如农业、工业),也可以小到为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即狭义的产业概念与行业概念相同。地勘产业属狭义产业概念,故地勘行业概念与地勘产业概念相同。
产业、行业、部门归根结蒂都是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的集合。某种产业、行业、部门能不能形成和延续存在,取决于组成它们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及其相对稳定性。我国学习前苏联设置一个独立的部门——地质(或地矿)部,并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发展到60年代,我国已有上千个稳定的地勘单位,从而,既形成了地质(或地矿)部门,又形成了地勘行业和地勘产业。正是由于这一客观存在,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次(即1984年和1992年)行业或产业分类中,都划出了地质普查勘探业。1988年和1993年两次政府机构改革时,国务院还将地勘行业管理职能赋予了地矿主管部门。在目前我国政府组织管理形式的现状下,我国地勘行业的作业、管辖范围分别分散在包括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的地矿部以及冶金、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核工业、黄金、建材、化工以及轻工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当中。
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概念
地勘行业管理,是指地矿主管部门对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实行统一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的归口管理。地勘行业管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适应地质勘查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而建立的。地勘行业管理是在地勘行业领域内,破除传统的部门和系统各自独立、封闭的行政管理界线,实行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统一的、全方位的地勘工作全程管理。根据1988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对各部门政府职能的划分,已明确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作为地勘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使和承担对全地勘行业具体的行业管理职责和相应的工作任务,即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地勘行业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事务进行间接引导的宏观管理,以体现国家的意志和行业要求,通过对国家地勘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实施,进行宏观调控,组织编制和制定各项有关规划、计划以及工作标准、规范、规程,协调、理顺相关关系,对地勘行业生产活动的监督、地勘单位资质认证、项目和成果登记、行业综合统计、提供公众服务以及在其职权范围内的其他具体事项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促使地勘行业和地勘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协调发展,以体现地勘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与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体制的深化改革,对地勘行业及其管理的概念、涵义及其作业、管辖范围与内容的确定也将不断地趋于科学与合理,并且将在管理体制、形式和内容等有关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使地勘行业管理更加符合和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为了使地勘行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各项比例关系中占有其适当的位置,促进和保证地勘行业和地矿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地勘行业的特点及其组织管理形式的现状出发,就需要深入探索、寻求一种既符合地勘行业发展规律又适应现实需要的科学合理、执行有效的政府管理组织形式和手段。鉴于地勘行业管理属于政府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地勘行业形成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地勘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证明了在地矿行政管理中,对地勘行业采取行业管理的形式是适宜和有效的。

5. 当前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主要工作

一、组织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与战略
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地质勘查规划,指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编制行业发展规划与战略,最主要的是中长期规划,包括从量和质上确定行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国内外市场开拓规划、企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以具有权威性的各类指标,指导和引导地勘企业自觉按行业发展既定目标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实现行业结构调控要求和整体发展战略目标。
二、研究制订行业发展政策
组织调查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各类企业投资地质勘查的基本情况、商业性地质勘查政策执行情况。全面了解对实行属地化管理和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有关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政策措施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和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健康发展。
三、地质勘查资质管理
依法规范地质勘查行业准入,进一步完善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按照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有关规定,健全完善地质勘查单位资质分类分级标准,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的核定和监督管理,严格核实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资产、设备和管理水平,保证地质勘查单位的整体素质与核定的勘查资质类别和等级相符。要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统检,进一步掌握了地勘行业的发展动态。要尽快建立勘查资质管理信息系统。
四、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
组织调查现行地质勘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执行情况,开展地质勘查行业技术政策研究,逐步完善地质勘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组织调查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各类企业投资地质勘查的基本情况、商业性地质勘查政策执行情况。全面了解对实行属地化管理和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有关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政策建议,指导和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健康发展。
五、地质勘查行业统计与信息服务
从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入手,理顺数据统计渠道,建立地质勘查行业专项统计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勘查单位基本情况和数据,统计分析地质勘查投资、人员投入、勘查工程总量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利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定期发布地质勘查情况公报,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六、行业中介管理
行业中介是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对象之一,同时也是参与和辅助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者。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行业中介在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既要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的作用,更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各级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机构或部门,通过日常管理以及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地质勘查中介组织进行监督检查,依照中介机构执业规范,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督促行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高地质勘查中介服务水平。

当前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主要工作

6. 对地质勘查工作实行行业管理

一、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统筹协调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优化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强化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类地质找矿工作的统一部署、合理分工、有机衔接。围绕国家重点成矿区带与紧缺和优势矿产,以地质矿产保障工程为依托,统一组织编制并实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统筹协调工作安排和矿业权设置。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统一备案制度,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地质找矿工作有序、高效发展。
二、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开展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研究,明确行业发展方向,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跟踪调研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总结、推介能够切实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
三、加强行业信息交流与服务
建立地勘行业基本情况通报网络直报系统,完善地质勘查成果及石油天然气勘查开采通报制度,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机关与地勘单位磋商机制,定期举办全国地质勘查局长座谈会,交流经验,研究重大问题。依托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结合地质找矿和队伍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理论技术交流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示范,为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地质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国外地质矿产信息系统,为地质勘查“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
四、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
通过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构建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负责与地质勘查单位负责相结合的责任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注册地质师管理中的作用,健全管理体系,规范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保证地质勘查成果质量,维护地质勘查投资人的权益。
五、严格地质勘查资质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20号令),严格地质勘查市场准入,研究出台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勘查活动业务范围的规定等配套文件,科学合理界定不同级别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范围。加大地勘单位资质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勘查行为。
六、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地勘单位执业情况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地勘单位诚信执业信息。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勘查质量监理工作体系。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质量评比,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公开诚信地勘单位名录,形成全行业重视地质勘查质量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七、健全完善行业标准规范
在全面清理地质勘查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深化推进标准规范的“立、改、废”工作。适应现代地质工作和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建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的动态调整体系和制度,保证地质调查预算的科学、合理;制定商业性矿产勘查全成本取费标准,促进矿产勘查工作的健康发展。

7.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

一、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统筹监督管理与信息服务。面向全行业,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环境,引导各类地质勘查企业和单位依法开展地质勘查活动,提高勘查作业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地质勘查整体水平,增强地质勘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重点要促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勘新体制、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勘查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要超脱传统的部门管理、项目管理,重点在“知情、协调、引导、服务”上下功夫,反映行业诉求,协调有关政策,提供信息服务。
三要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勘查市场秩序。平等对待各类勘查市场主体,协调各类勘查主体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将行业管理中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交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承担完成,发挥其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制
(一)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制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级管理。中央一级由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履行中央级地勘行业管理职能;地方一级由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地方级地勘行业管理职能。
2006年12月8日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地勘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制定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勘查市场监督管理和信息服务,指导地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点加强本地区地质勘查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指导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与发展。市(地)、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下,协助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有关工作,为地质勘查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现行体制下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框架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与一些发达国家行业管理相比,我国行业管理有其鲜明的特点,这决定了我国在现行体制下地勘行业管理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现行体制地勘行业管理基本框架

基于目前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地质勘查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行业协会、中介市场发育不到位,地勘行业体制尚处于转型之中,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主要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勘查主体”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是行业管理的主体,勘查主体是被管理的客体,而行业协会/学会则具有双重身份,即在遵守和执行政府规范时,它同勘查主体一样是被管理的客体,但在组织本行业成员实行行业自律时,它又是行业管理的主体。当然,同为行业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的管理职能、作用、方式和方法是根本不同的。从当前我国行业管理方式看,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的行业管理。
(三)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目标框架
当我国地勘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与完善后,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基本框架将逐步调整变化,其框架形成过程即为协会行业自律性加强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目标框架

如图2所示,随着我国地勘行业管理日渐成熟,行业协会/学会将逐步从政府框架中分离出来,成为行业自律型中介组织,政府与行定协会/学会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方和被委托方是平等的法律主体。这时地勘行业管理将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行业自律型管理。
三、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
(一)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及构成
过去地勘行业管理是对地勘局及地勘单位直接控制的封闭系统的管理,具有很强的部门管理色彩。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行业管理无论从体制上、对象、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此,当前加强地勘行业管理已不是对原有方式下地勘行业管理的加强,而是要实现行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从政府直接带队伍,转变为政事、政企分离,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以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对地勘行业活动进行调控。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主要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如图3 所示。

图3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构成

地勘行业管理的主体为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两级政府部门。
地勘行业管理的客体是指从事地质勘查的法人经济实体,包括从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的事业法人以及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企业法人(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等。
(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和服务对象
从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构成来看,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对象是整个地质勘查产业活动的主体,包括地质勘查投资主体(投资者和勘查主体、中介机构等)、勘查作业主体、其他从事地质勘查相关业务的市场主体等,包括相关企业(矿山企业、民营企业、地勘企业等)、有关事业单位(主要是地质调查事业单位和国有地勘单位等)、地质类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服务于地质勘查活动的各类中介组织及其人员。
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一)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内容
地勘行业管理是对从事地质勘查活动进行调控、规范和监督管理,为地勘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①研究制订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②研究制订促进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③完善和推广地质勘查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④建立健全地质勘查市场准入机制;⑤强化地质勘查行业信息服务;⑥加强对地质勘查市场的引导与监管;⑦推动地质勘查行业的交流与联系。
(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手段
地勘行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参与。
1.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当前亟须加强完善行业技术规范、制定行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矿产勘查市场培育与监管4个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
2.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法规、经济合同等方法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目前重点要加强地勘基金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勘查投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有序进入地质勘查市场。要落实《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努力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与财政、金融部门协调沟通,探索建立我国矿产勘查的资本市场。
3.行政手段
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机构,运用行政权力来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通过勘查资质管理、行业准入条件、矿业权审批等手段有效调节勘查市场。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勘查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准入与交易行为。
4.信息引导
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行业指导规划等引导勘查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当前急需开展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制订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规划。二要加快建立地勘行业统计制度,为行业管理和信息服务奠定基础。三要通过组织行业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积极引导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体系

8. 地质项目施工组织及管理

地质项目施工是指根据地质项目设计及施工设计,由不同工作手段、工作环节、工序所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及其过程。
一、施工过程
地质项目施工过程是由各个大小不同的勘查工作所组成的统一过程,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过程:
(1)施工(作业)准备过程,是指为基本施工作业过程的进行所作的各项施工(作业)准备工作。如地质设计、施工设计的编制;技术规程、规范的制定和统一;技术装备、测试仪器等运输机安装等。
(2)基本施工(作业)过程,是指为提交一项地质成果;或完成某项施工工程所进行的直接勘查施工作业活动,包括为提交地质成果所进行的野外施工作业和室内作业的全部工作;或某项施工工程从施工开始到结束为止的作业过程。
(3)辅助施工过程,是指为基本施工作业过程正常进行所必须的各种辅助性作业活动。如为基本施工作业提供动力、工具制造、设备维修等辅助工作等。
(4)勘查服务过程,是指为基本施工作业过程和辅助施工过程服务的各种活动。如为保证基本施工过程和辅助施工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原材料、工具、辅助材料的供应和运输等服务工作等。
上述是地质项目施工过程的四个组成部分或具体过程,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其中,基本施工(作业)过程是主体,其他过程是为实现基本施工过程服务的。为了保证地质项目任务的完成,在管理工作中应着重抓好基本施工(作业)过程各项工作的同时抓好其他施工过程的管理,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地质项目勘查工作的进行,影响到地质成果的按时提交和完成。
二、施工组织
任何一个地质项目勘查活动的开展和进行,都是由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组织起来的。从空间上和时间上组织好勘查施工,对于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周期,节省资源消耗,降低勘查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施工过程的空间组织
地质勘查活动的空间组织,就是以地质项目为对象,研究项目设计规定的地质任务和各项工程,对作业单位(如项目组、机台等)在勘查空间分布和作业单位内部(或施工现场)技术设备的空间布置及其密切相联的设备、原材料运输路线、动力、供水线路的分布等组织。
施工过程的空间组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度的流动分散性,从而要求空间组织要服从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客观地质变化,遵循地质规律和施工程序。
2.施工过程的时间组织
地质勘查活动的时间组织就是研究勘查工作过程中的各个施工阶段、施工环节、施工工序之间的施工作业方式。目的在于充分合理的利用作业时间,减少施工作业和设备停歇,缩短工期,加快地质勘查工作进度。
施工过程的时间组织中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施工作业方式:
(1)顺序施工作业方式,即一个作业组或作业人员在一个施工工程点(如一个探槽、一个探井、一个坑道作业面、一个钻孔、一个测点等)施工结束,即转作另一个施工工程点的工作,按顺序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施工工作。要求做好施工准备,力求做到首尾工序紧密衔接,提高工时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停待时间。
(2)平行施工作业方式,即在同一时间内,作业人员同时进行两道或两道以上不同工序的作业工作,如在钻探施工中利用钻进作业时间进行搬迁安装工作;坑道施工中利用打眼时间,同时进行支柱支护作业等,尽量做到在同一时间内,上下两道工序能平行作业。
(3)平行顺序施工作业方式,即在同一施工作业时间内,存在上下两道工序的情况下,上道工序部分完成,即交付下一道工序作业所进行的平行顺序作业工作。比如在坑道作业中利用爆破时间到另一工作面进行打眼作业,以实现平行顺序作业等。
三、施工组织的基本要求
一个地质项目的组织实施,即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就是要求对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各个工作阶段和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使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协调地进行。因此施工过程及组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过程连续性的要求
地质勘查工作连续性强,意味着缩短工作周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消耗,尽快提交地质成果,以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要对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工作,尽可能紧密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耗费及人力、物力的耗费。一个地质项目其工作周期往往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除了有效利用作业时间外,还要注意自然气候对地质勘查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野外作业的影响,使地质勘查工作过程在阶段上和时间上实现最好的衔接。
2.过程比例性的要求
地质勘查工作过程是一个对地下地质体或矿产资源的调查、探索和研究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大小不同的阶段、各阶段中不同的工序和不同工作手段所完成的,只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工序和工作手段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地质项目任务,缩短地质勘查工作周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为此,必须强调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的施工前后各阶段和各阶段内的各种工作(如综合研究与野外勘查、地质勘查基本工作与辅助工作、室外工作与室内工作、各种工程手段的运用等)的施工能力的比例关系,使之保持施工能力的相互适应和有机结合,以保证整个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人力和物力的最充分合理的利用。
3.过程时间平行性的要求
整个地质勘查工作过程所需时间的多少,即地质项目工作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工序时间的长短。为了缩短整个地质项目工作周期,在组织地质勘查施工过程时,必须在不违反勘探程序和施工顺序的原则下,尽量采取平行作业或交叉作业方式,尽可能缩短作业时间、缩短工序和工作阶段周期,使整个地质勘查工作过程得以缩短,尽快提交地质勘查成果,以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4.过程协调性的要求
地质勘查工作周期长、阶段多、环节复杂,必须强调高度协调,才能保证地质勘查施工过程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和统一,在组织勘查施工过程中,要对勘查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采取科学的组织方法,来实现整个勘查过程空间和时间上的最好结合和高度协调,以加速勘查进程,实现地质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5.过程组织灵活性的要求
客观地质情况的变化,常常引起勘查技术、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管理等等的变化,进而引起各种工种和技术力量、人员配备的变化。为了适应地质勘查工作复杂、多变的特点,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要留有余地、要有应急预案和备选方案,对各种条件不能限制过死,否则就不能适应地质勘查工作的变化,从而影响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