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小故事:放下的故事

2024-05-05 06:27

1. 佛经小故事:放下的故事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里的花放下,立刻把左手里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瓶花也放下来,所以他就把右手里的花瓶又放下来。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没有什么分别,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梵志这时才了解佛陀叫他放下的真义。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而禅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对一切既要提得起,更要放得下。

佛经小故事:放下的故事

2. 求几篇有关佛理的小故事。深谢。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 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四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3. 放下的佛家道理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够提得起,也要能够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要放下,要放下!我们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我们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我们就在悲欢离合里痛苦挣扎;甚至有人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你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放下固然很好,但是提起更难。一个人如果无论什么传统都放下了,他的人生还能拥有什么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语要提起,正见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缘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这些提起,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呢?所以,佛法叫人要放下,但是放下之后,更要能够提得起;佛语叫人要能提得起,但是当你提起之后,还要能够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放不下,就是家庭、妻女、亲情、财富等,所以人永远负重、辛苦。佛语劝我们有时候要能放得下,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心里,嗔恨嫉妒、忧悲苦恼,负担太重,应该放下;责任公理、慈心悲愿,应该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总之,还是一句话:人,要像一只皮箱,当提起时,你要提得起;当放下时,你也要能放得下。

放下的佛家道理

4. 求几篇有关佛理的小故事。深谢。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5. 一个关于佛的哲理的故事:

  猎人钩葛的今世和前生


  南传法句经故事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
  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恶品第(125 偈颂)】《南传法句经》
  --------------------------------------------------

  此一偈颂,是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为一个自食恶果的猎人钩葛而说的。
  祗树给孤独园附近,有一个名叫钩葛的猎人,生性残暴,又不通情理。一天早上,钩葛带了弓箭,领着自己养的一群猎狗到森林去打猎。路上遇见一位托钵的比丘,钩葛很生气的自语道:“今天要倒楣了,一大早就碰到一个光头,我看今天什么也猎不到了。”说罢很生气的往森林里走去。
  比丘捧着钵到村子里走了一圈,找一个静处,将乞到的食物吃了,准备返回寺里。
  这边,钩葛在森林里猎了一整天,毫无斩获,气闷闷的带着猎犬往回家的路上走,谁知又碰上了这位比丘,不禁火冒三丈,大骂道:“我一大早就碰见你这光头,所以倒楣,连一只小免子也没逮到,谁知回来又碰见你,不知又要倒什么楣了。”说罢就要叫他的猎狗咬比丘,将比丘吃掉。比丘赶紧说道:“有话好说,我并没有得罪你,你不要冲动啊!”
  钩葛那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开猎狗。比丘只得赶紧脱身逃命,跑到一棵树下,爬了上去。钩葛的猎狗咬他不着,只得在树下徘徊绕圈子,对着树上的比丘狂吠。此时钩葛赶到,他说:“今天你跑不掉了!”随即拿起箭头向上猛刺比丘的脚底,比丘哀哀求饶。钩葛仍然不理,非得置他于死,不肯罢休。 
  比丘双手紧握树枝,两个脚底不停地闪躲钩葛的矛头,痛苦不堪。身上的袈裟渐渐松了,终至落下,从头到脚将钩葛罩住,钩葛来不及挣脱。那些猎狗看到袈裟,以为是比丘,猛地扑过去,一下子将钩葛咬得动弹不得。比丘见状赶忙折了一根枯枝向猎狗们丢去,猎狗抬头看到树上的比丘,才知道它们咬了自己的主人,逃入森林。 
  比丘这才从树上下来,看见袈裟沾满了鲜血,钩葛已然一命呜呼,心中非常难过,他想:因为我的袈裟掉下的缘故,才使得猎人丧命。他怀疑自己是否犯了杀戒,因此来到佛前,将经过向佛陀禀告一遍。 
  佛陀安慰他说:“善哉比丘!你没有丝毫过错,那个猎人不应该伤害没有过错的出家人,他如此作为是自食其果;而且,他不止这一世伤害无辜,前辈子也是。”佛陀因此又说了有关钩葛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医生,为人医病赚取医药费谋生。后来时运不济,病人渐渐少了,医生赚不到医疗费,贫穷潦倒。有一天,这位医生到乡下,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嬉戏,心里于是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我要是能让这些小孩都被蛇咬了,我就可以为他们医治,而赚到很多医药费。”
  于是他将小孩子们带到一棵树下,在树根的枯洞里有只睡着的蛇,蛇头露在洞口,看起来就像蜥蜴的头。医生告诉小孩子们说:“这是蜥蜴,你们抓来玩没关系。”小孩不知天高地厚,就依着医生的话,捉住蜥蜴的颈部,谁知当他握住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只蛇,蛇身很快地缠住小孩的手肘。小孩非常害怕,情急之下将蛇往医生的头上丢去,这只蛇立即缠住医生的脖子,一口咬住医生的颈部,医生脸色发青,立刻中毒而死。 
  这个医生就是钩葛的前生。“比丘们!一个人如果常常做出伤天害理、伤害无辜的事,终究会果报还诸自身,自作自受的;就像逆风而起的灰尘,终究还是扑向自己的脸上。”
  佛陀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很多比丘闻偈已,当下都证得阿罗汉果,余者亦同沾法益。

一个关于佛的哲理的故事:

6. 有关佛学的故事

贫女施灯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难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动了许多人。

  一无所有的贫女难陀,生活总是在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中度过,贫乏困顿的命运,使她必须藉著乞讨过生活,生命对她而言,只有卑微与贫*,以及毫无希望的明天。然而,一个因缘改变了她……。

  那天,在萧飒的寒风中,难陀用抖擞的双手乞讨了整日,终于得到了一文钱,这是她用来裹腹支撑生命的唯一。

  但是,燃灯供佛的消息,震憾了她的心!目睹舍卫城的王臣百姓,虔诚的用种种名贵香油、精制华灯点燃光明供养佛陀,贫女不禁心生赞叹:“佛陀住世多么希有难得啊!”此时,点灯供佛的心愿,就像一株幼苗快速的在她心中生长起来。“多么令人惭愧啊!因为过去少植善因,所以今生如此贫穷困苦,即使想要供佛,都是那么的窘迫匮乏。”她握紧手中仅有的一文钱;并不是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文钱,今夜注定又要在饥饿中度过寒夜,但是她想点灯供佛的愿心却是如此坚定、义无反顾。

  这微薄的一文钱,只能买最粗糙、最少量的油,但是难陀至诚恭敬的心却比灯还光明。卖油的老贩见她食不得饱,却愿意为了点灯供佛而忍耐饥寒,心中深受感动,不禁多加了几倍的油,助成了她的心愿。

  黑夜来临了!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至诚的心点燃供佛的灯;如同一条光明的河流,照亮著舍卫城。贫女难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点起油灯。

  当微弱的灯火点燃在黑夜中,卑微的生命仿佛也随著灯光而改变,难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安乐。在长跪供养佛陀时,难陀想到自己的贫穷苦难,更想到所有在闇夜流转的众生,心中许下心愿:“愿此光明照彻十方,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得无上大乐!” 

  随著黎明到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发生了!不论再珍贵的油灯,都耐不住长夜而油尽灯枯,所有的灯火都已燃尽,或被目莲尊者吹熄。唯有贫女的灯,纵使倾最大的神通也无法熄灭,目莲尊者简直惊讶极了!是谁点燃的灯火?即使倾声闻圣者的智慧神通亦不能熄灭!

  “目莲,供养这盏灯的主人,发了救度众生的大愿。即使引取四大海水来灌注,也无法将之熄灭。这是一盏用至诚大愿点燃的灯,由于至诚恳切,所以灯明无尽。”佛陀指著贫女的灯,微笑著解开目连尊者的疑惑。

  此时,难陀再度来到精舍,虔诚恭敬地顶礼佛陀。佛陀知贫女发了无上道心,便为之说法,并授记说:“二十劫后,你将得作佛,广度众生,名号灯光,具足十号。”感动的泪水自贫女的眼角缓缓滑落,想到佛陀住世的难遭难遇,贫女即刻长跪合掌,祈求佛陀准许她剃度出家。之后,她精进修持,成为德行高洁、受人景仰的比丘尼。

7. 佛家哲理故事

       佛家哲理  故事   干闼婆作乐赞佛缘 
         舍卫国中有五百位干闼婆(即乐神),琴艺精湛,享誉四方。常受波斯匿王之命,以妙音、歌舞供养佛陀。
         在舍卫国的南方,也有一位干闼婆王,名为善爱,亦善于弹琴,高超的琴技于其城中无人能比。善爱恃才傲物,憍慢自大,一日,听闻舍卫国五百干闼婆的声名,心中颇不以为然,于是前往舍卫国欲与此五百干闼婆一较高下。途中,善爱每经一国,只要琴弦轻轻一拨,即流泻出七种不同的优美旋律,闻者皆为之狂喜、痴迷,无法自制,更一路追随善爱来到舍卫国。
         善爱告诉守城人:「我今特来拜见贵国国王,希望能与国内的五百位干闼婆切磋琴艺!」守城人禀告波斯匿王后,即请善爱入宫觐见。
         「承闻大王身边有五百干闼婆精于琴艺,我今特来与之较量!」善爱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来意。波斯匿王回答:「好吧!我就带你前往相见,你尽可大展身手,彼此较量较量!」说完,即带善爱前往佛所。
         此时,佛陀已明白波斯匿王带善爱前来的用意,于是当两人一到精舍,佛陀即变身化作干闼婆王带领七千位乐神,各各手执琉璃琴,侍卫在波斯匿王左右。
         波斯匿王对善爱表示:「这些都是为我弹琴作乐的乐神,你尽可与他们一较琴艺。」善爱随即取出身上的琴,手指轻弹,刹时七种琴音同出,悠扬婉转,令闻者为之心醉;接着,佛陀化现的干闼王亦取来琉璃琴,指尖刚拨一弦,旋即现出千万种婉妙清彻的琴声,听者欢心喜悦,不可言喻。善爱更是赞为稀有,心生惭愧,虔心地说道:「恳请大师为我教授琴艺。」佛见善爱已除去心中的憍慢,于是现回本形。善爱见到佛的端严相好及大威神力,深生敬信,长跪合掌,启请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佛陀慈愍地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善爱即现比丘相,由于日夜精勤不懈,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常受干闼婆妙乐供养的殊妙胜事,令诸比丘心生赞叹却又百思不解,于是请示佛陀:「不知世尊宿世植了何种福德,始终有妙乐供养?」佛陀于是为诸弟子宣说法音,尽释所疑。
         久远以前,正觉佛带领诸弟子于梵摩国广行教化。一日,正觉佛于树下,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天地一时大放光明,光彩熠熠。当时,梵摩国王与群臣出城游赏,遥见正觉佛与诸弟子于树下结跏趺坐,光明赫赫犹如百千日,生大欢喜,于是命诸宫女来到树下,作诸妙乐供养正觉佛及其弟子。随后梵摩国王长跪佛前,虔诚启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佛陀慈悲应允。
         梵摩国王满心欢喜,设置百味饮食,持幢幡、宝盖迎请佛陀入宫受供。法会中,正觉佛即为梵摩国王宣说种种法要,梵摩国王蒙法受益,慧根开显,并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觉佛于是为梵摩国王授记,来世当成就无上佛道,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不可计数。
         佛陀告诉弟子:「梵摩国王即是我的前身,而那些大臣就是在座的比丘。由于当时以诸妙音乐及百味肴供养正觉佛,所以后来无量世中,皆生于人天之中,常受快乐,乃至这一世出家成就佛道,亦受妙乐供养。」众比丘听闻开示后,各各心生敬信,欢喜依教奉行。
         
          佛家哲理故事 贫人夫妇得金色身缘 
         佛陀时代,舍卫国中有位长者家业富饶,拥有无量财宝。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通身金色。这男婴福德深厚,出生当天家中自然出现一口宽度和深度都有八尺的井,井中不但有水可供饮用,亦能涌出衣服、食物及金银珠宝,只要家中需要的物品,皆能随心所愿,如意取得。长者十分欣喜,即大行布施,并请相师来为儿子占卜吉凶。相师看到男婴的庄严妙相,非常欢喜赞叹,即为取名「金天」。
         金天逐渐长大,学识广博通达,多才多艺。长者非常疼爱他,心中盘算:「我的儿子容貌端正,无人能比,应当选择名门之女为妻,而这名女子必须长得庄严殊胜,过于常人,才能与金天匹配。」长者便请人四处探寻名门之女。当时阎波国有一位长者的女儿名为「金光明」,容颜美好,全身金光照人。她出生时,家中也自然涌现八尺井水,井中也能随人所愿现出衣物、饮食及各种珍宝。这名长者同样在为女儿寻找容貌殊妙、性情贤良的丈夫。由于金天和金光明的名声远播,双方都有所听闻。一天,金天的父母前往阎波国金光明的家中提亲,两家家长都心怀欢喜,约定结为亲家。
         金天夫妇于婚礼后回到舍卫国,准备了上妙饮食供养佛陀及众僧。佛陀接受供养后,开示微妙佛法,令金天夫妇及其父母心开意解,当下灭除累劫以来的恶业,证得须陀洹果。佛陀返回精舍后,金天夫妇即向父母表达出家的意愿,也获得双亲的认可。金天夫妇来到精舍后顶礼佛陀,表明希望能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心意,佛陀对他们说:「善来比丘、比丘尼,须发自落,法衣着身。」两人即现出家相。金天在比丘僧团中学习,金光明向大爱道比丘尼学习,经过精进的修行后,两人都证得阿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及一切功德。
         阿难请示佛陀:「金天夫妇过去生修了什么善法,今生能感得金色之身的果报,不但容颜端正,生在富饶之家,还能拥有一口能变现一切衣食财宝的井?」于是佛陀为大众说明金天夫妻过去的因缘:
         「在九十一劫以前,毗婆尸佛灭度后,有一群比丘四处游行教化人民。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落,村里的长者、富豪及民众都争先供养比丘衣物、卧具、饮食等物品,不令他们有所缺乏。当时有一对贫困的夫妇,丈夫知道有僧众来到村子时,心想:『父亲在世时,家中财富无量,却没有机会得遇僧众,累积福德;现在虽有此因缘,却已贫困之极,没有能力供养!』丈夫感到悲伤懊恼,不禁悲泣。妻子看见丈夫落泪,问他原因,丈夫说:『你不知道有僧众来到村中吗?大家都争相供养,但是我们穷到连一斗米都没有,虽然有供养的心意,却无法如愿。我们现在如此贫困,又不能种善因,恐怕来世会更加困苦,我因此而难过哭泣。』妻子告诉丈夫:『你可以回以前的家中找看看,是否有钱财遗留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用来供僧。』于是丈夫回到以前的家中四处寻找,果然找到一枚金钱。于是两人买了一个水瓶,装满洁净的水,并将金钱置于瓶中,妻子也将自己仅有的一面明镜供养出来。众僧接受了他们的供养,有人将水用来洗钵,也有人取水饮用,贫人夫妇非常欢喜,日后命终则往生忉利天界。」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的贫人夫妇就是现在的金天比丘与金光明比丘尼。他们前世以一枚金钱、一面明镜及一瓶水供养僧众,所以九十一劫以来生生世世全身金色,光明照人,容貌端正,殊妙无比。因为贫人夫妇以清净的信心及恭敬心来供养僧众,所以今日能远离生死,证得四果罗汉。你们应当广修一切福德,如同当时的贫人,行微少的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报。」阿难和在座比丘听闻佛陀开示,都生起布施供养之心,欢喜奉行佛陀教化,勤修福德。
          佛家哲理故事 王厨持净戒化众生 
         佛入灭后百年,有一位国王虔诚信奉天神,经常屠杀上百头的牛羊、猪只、鸡狗来祭祀神祇。国王将这些屠杀的工作,交由宫廷的厨师们处理。厨师当中,有一位信奉佛法的居士,因持守戒律而不愿杀害任何众生,让掌管厨房的官吏非常生气,便禀报国王,要求治他的罪。
         于是,国王特地召见这位厨师,告诉他:「违反命令者,一律死罪。」厨师回答:「我是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遵守佛陀教诫,也不愿意伤害任何众生。」厨师禀告国王,如果依照国王的命令而杀害众生,死后将堕入地狱,身受亿万年的苦报,罪业消除才能脱离苦海,而且将招感短命的果报。假使坚定持戒圆满,即使为国王所杀,命终将生于天上,享用福报,并能随心满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果报,相去十万八千里,所以自己宁死也不犯杀生戒。
         国王听完厨师的一番告白,考虑了一会儿,后说:「七日之后,我将派出五百头象践踏你的身体,如果你没有死,就证明你的话是真实的。」七天一到,这位厨师展现出像佛一样的威仪身形,五百头力大无穷的象群,同时奔向厨师,意图践踏他的身体。就在这危险万分的时刻,厨师效法佛陀过去降伏五百象的方式,举起自己的五根手指,五指瞬间化为五座高山,每座山之间皆有狮子。象群一看到狮子,惊慌恐怖地伏倒在地,就如同佛制伏五百象一样。
         国王亲眼看见这奇迹般的事实之后,终于相信真正有佛的存在,即决意放弃杀生的祭祀。从此以后,人人受持佛陀的戒律,百官大臣也都虔诚信受,而那位坚持净戒不犯的厨师,也出家成为大众尊崇敬重的国师。由此可知,持戒功德能度化众生,功德不可思议。

佛家哲理故事

8. 有哲理的佛教故事

佛教智慧故事:治愈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