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应该改为“六王之乱”?

2024-05-12 14:32

1. 为何说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应该改为“六王之乱”?

八王之乱彻底葬送了晋王朝短暂的一生,战争、饥荒、死亡构成了西晋第一次灭亡前的景象。
这一切都是因一个个权力欲旺盛的人造成的,杨骏、贾后、司马伦……



贾后是个喜欢掌握权力的女人,她想要除掉辅政的外戚杨骏,换成自己执掌朝政。奈何自己手中没有兵权。于是贾后借助投靠自己的李肇去游说汝南王司马亮,希望司马亮出兵火并掉杨骏。
司马亮是司马懿第四子,是惠帝司马衷的叔祖。武帝司马炎死之前,本来打算让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希望彼此制衡,这样自己的儿子便于控制朝堂。结果被杨骏联合杨后破坏了。
司马亮是一个自知之明的人。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司马亮就跑到许昌去了,怕杨骏害他。他在洛阳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但是许昌就不一样了,许昌是司马亮的地盘,杨骏除非直接出兵,否则没法害他。而且司马亮离开了洛阳,也就与杨骏没有利益冲突了。
当贾后派李肇来劝说的时候,司马亮直接拒绝了。司马亮没有胆子发起兵变,不敢与杨骏起冲突。



贾后联络司马亮不成,转而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互相勾结。司马玮年纪轻轻(除掉杨骏时,才20岁),却是野心勃勃之辈,能够执掌朝堂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司马玮诛杨骏可以说是高平陵之变的翻版。杨骏的府邸原本就是曹爽的,位于武器库南面。武器库是司马懿发动兵变时候第一个占领的地点,那是因为司马懿的死士没有武器。但司马玮就不同了,全部都是自带装备的。因此司马玮直接采用了司马懿兵变的第二步——屯兵司马门。司马门是连接皇宫内外的大门。司马门一关,关掉的是皇宫内外的消息互通,皇宫里边不能向宫外救援,宫外不清楚皇宫内发生了什么事不敢轻举妄动。
隔绝皇宫内外消息后,司马玮一边派人趁着杨骏一党不明情况下,收缴他们的兵权;一边攻打杨骏府邸,诛杀杨骏。
司马玮胜了,最后诛杀杨骏一党数千人。



杨骏被诛杀,结果朝堂权力却落到了逃亡许昌的司马亮、以及什么事都没干的卫瓘手里。这下司马玮不干了——我费心费力打下局面,你俩来捡现成的?
这个其实是贾后的策略,或者说不得不为之。她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就是自己守着皇帝,可以说是皇帝最亲近的人,想要得到权力很容易;劣势就是自己势力单薄,后族贾家已经不如贾充在世的时候风光了。贾后若想要得到权力,只能在新老一派彼此平衡中获得。
奈何司马亮和卫瓘想要对司马玮动手了。这俩晋朝元老想要解除司马玮的兵权,并让他回到封地去“养老”。这算是触碰到司马玮的逆鳞了,司马玮就一个字——干!
这里自然少不了贾后的“帮忙”。
贾后本来想要寻求平衡,结果两方却要开战,不过这也给了贾后利用的机会。那帮助哪一方呢?
贾后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司马玮好对付些。司马玮同样年轻,在朝里的势力不如司马亮与卫瓘这俩从司马昭时代过来的老臣。若他俩得权后,贾后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于是贾后再一次联合司马玮除掉了司马亮与卫瓘。
当时晋皇室还没有完全失去权力,这也是司马玮能凭借诏书,带着禁卫北军杀掉司马亮的原因。贾后除掉了司马亮、卫瓘之后,趁着司马玮权势不盛的时候,也顺手把他除掉了。贾后只用了一招:司马玮拿到的诏书是假的,伪造诏书得被杀头。
于是司马玮背着一口大大的黑锅被杀掉了。



司马亮与司马玮被归到了八王之二,其实有点冤枉的。他们俩只是贾后争权的牺牲品,远远算不上祸乱晋朝的罪首(八王之乱)。
不过司马玮与司马亮之间的斗争,给赵王司马伦看到了机会——皇室大权旁落,贾后弄权,自己能争一争。司马伦被权力诱惑,掀起了司马氏之间的混战,也升起晋朝末日的序幕。

为何说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应该改为“六王之乱”?

2. “八王之乱”是谁弄得?

“八王之乱”是指西晋皇族司马家长达二十年的“家庭纠纷”,为了什么而产生“家庭纠纷”呢?当然是权力,所以,八王之乱其实就是西晋版的“权游”。大概所有的“家庭纠纷”都是离不开女人的(当然也少不了男人),譬如在农村很多家族内部的纠纷矛盾起因都是什么妯娌不合婆媳不睦导致的,大约很多史学家的家庭纠纷也是如此,于是他们将西晋八王之乱归咎于是女人的干系。

这个女人就是有名的“丑后”贾南风。贾南风是怎么带上皇后宝冠的呢?她是取代的妹妹,因为在许配的时候她的父亲原本是打算把妹妹嫁给司马衷,但考虑到妹妹年龄过于幼小,便临时更换成大女儿贾南风。这贾南风据说和父亲一样丑,出于某种权力的交换考虑司马炎根本不在乎,反正是嫁给儿子,而司马衷素有“白痴”之名也欣然接受了。

司马炎是个自我感觉“深谋远虑”的人,为了司马家的福祚算盘一直打到了孙儿辈,为他们铺好了自己设计的路。但是,还没等他死凉透,自己的儿媳贾南风就开始搅动了一场特大家庭风暴。司马炎挂了之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闪亮登场,儿媳贾南风华丽丽带上皇后宝冠。

一个白痴、一个丑妇就这样登上了人间至高宝座。贾南风人丑志大,可能是想着人丑权来补,将司马衷操控于股掌搞起了垂帘遥控,使得辅政的杨骏不满,将她从“垂帘”之后赶了出去,两人结怨。但杨骏也不是个大公无私的好人,辅政大权在手的他结党架空皇权试图独揽朝政,贾南风借此由头派人游说司马炎当年分封的诸王,楚王司马玮起兵干掉了杨骏一族,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步。

此后,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轮番登场相互残杀竞逐皇权,由于引子就是丑妇贾南风,故而很多人将八王之乱归咎为贾南风弄的。其实贾南风虽厉害,但却不至于操控天下人,八王都是有地位身份的成年人,又岂会听任一个妇人摆布?究其原因,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两条,一是司马炎在为后辈铺路时选择继承人以及选择儿媳方面均有失误,二是八王的人心迷失在权欲当中早已没有了亲情。

3. 八王之乱 八王指哪八个,下场如何?

汝南王 司马亮 
楚王 司马玮 
赵王 司马伦 
齐王 司马冏 
河间王 司马颙 
成都王 司马颖 
长沙王 司马乂 
东海王 司马越 
司马玮(271—291年)西晋宗室。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杨骏被杀,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皇后恶亮又忌玮,乃使惠帝为诏,密令玮杀亮。贾皇后又使惠帝为诏,言楚王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图谋不轨,被下廷尉,遂斩之。
司马越(?~311年)西晋宗室。字元超,高密王泰次子。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海郡。永康初中书令。及宗室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录尚书事。怀帝即位初,委政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求出藩,镇许昌。继还洛阳,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大失众望。后又请讨石勒,屯于项。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其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焚其柩。
司马颖(279—306年)西晋宗室。字章度,晋武帝第十六子。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齐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伦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同败,颖在邺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谘之。其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甚于同时。颖恐长沙王乂在京势大,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伐京师。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但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被废归藩。后惠帝遣人捕颖,范阳王司马幽颖于邺,遇械暴死?长史刘舆见颖在邺地势大,虑为后患,伪令人为皇上之使者,称诏夜赐颖死。
司马乂(276—303年)西晋宗室。字士度,晋武帝第六子。初封为长沙王。楚王司马玮被杀,乂因与玮为同母弟、而被贬为常山王,顷之,复�6�1本国。乂见齐王司马同专权,曾言于成都王司马颖,希望颖能维护先帝之业。及河间王司马颐将诛同,传檄以乂为主帅,乂率左右,连战3日,终于斩同。颐本以乂弱同强,希乂为同所擒,然后以乂为借口宣布四方共讨之。趁此废掉惠帝,立成都王颖,己为宰相,专制天下。但事与愿违,其计不果,乃暗使人袭乂,乂并诛之。颐、颖同伐京都,连战数月不休,乂斩获颖军六七万,久战粮乏,东海王司马越收乂送金墉城被杀。
司马冏(?一302年)西晋宗室。字景抬,父攸死,袭爵为齐王。初,赵王伦密与相结,废贾皇后,以功转游击将军。同以位低不满,起兵诛伦,且遣使告成都、河间、常山、新野四王,传檄天下。及伦被废,惠帝复即位,拜同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如司马懿辅魏故事。同辅政,沉于酒色,不入朝见,选举不均,惟宠亲信,海内失望,被长沙王乂所杀。
司马伦(?一301年)西晋宗室。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初封为安乐亭侯。司马炎称帝,封琅邪郡王,后改封于赵。为贾皇后所亲信,曾参与谋害愍怀太子,不久又矫诏废贾皇后为庶人,控制惠帝,独揽大权,一如司马懿辅魏故事。伦素庸下,不知书,无智策,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淮南王允起兵讨之,被伦所灭。既而矫作禅让之诏,废掉惠帝,改元建始,滥肆封侯,以苟且之惠取悦人情,以至于府库之储不充于赐,金银冶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时齐王冏、河间王颙及成都王颖传檄讨伦,大战助余日,死者10万,伦败,被赐死。
司马亮(?一291年)西晋宗室。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仕魏为东中郎将,讨诸葛诞失利,免官。不久,出监豫州诸军事。司马炎称帝,封扶风郡王,邑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以亮为宗师,使其管理宗族事务。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未几,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卒,为杨骏所排斥,亮赴许昌避祸。及骏被诛,复录尚书事。贾皇后嫉亮,密令楚王玮诬其有废立之谋,诏捕之,亮被乱兵所杀。
司马颙(?-306) 西晋宗室。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弟司马孚孙,太原王瑰子。咸宁三年(277)受封河间王。迁北中郎将,监邺城。元康九年(299)为平西将军,镇长安。赵王伦篡位,乃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伦,进位侍中,太尉。永宁二年(302)底受密诏起兵讨冏,次年又与成都王颖合兵败长沙王乂,随后其部将张方劫惠帝及颖至长安。永兴二年(305)七月,东海王越被王浚推为盟主,欲率师迎惠帝还复旧都洛阳。三年正月,颙因刘乔兵败欲与东海王越讲和,但恐张方不从,遂使人杀之,送首级于东海王越请和,越不许,命宋胄等率鲜卑兵西迎惠帝。五月,越前锋祁弘连败颙军,入关。颙单骑逃入太白山。越以诏书征颙为司徒。但越弟南阳王模暗遣其将梁臣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途中杀颙,并其三子。 
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开始到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续16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 八王指哪八个,下场如何?

4. 八王之乱 八王指哪八个,下场如何?

  西晋惠帝时(291—306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等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这场恶斗,虽然爆发在惠帝统治时期,可是祸根子却在其父晋武帝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从曹魏手中夺得政权,当上皇帝,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皇室孤立无援,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他便在公元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辖民户2万者为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5000人;辖民户1万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3000人;民户5000以下者为小国,置军1500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2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

  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4人共管京城机要。由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并重用嬖人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恤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一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3天3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20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坏,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入张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是西晋世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残忍、毒辣、腐朽等本性的一次大暴露。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让其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则大掠妇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8000人。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和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因此,八王之乱不久就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王敦之乱
  东晋初年,晋元帝司马睿有感王氏权重,遂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以制约拥兵坐镇武昌的王敦。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政府发奴为兵的不满情绪,以诛除刘隗、刁协为口实,在武昌起兵叛乱,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战死,刘隗投降石勒,戴渊、周嵩被杀,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罢免。之后,王敦退还武昌。司马睿死,明帝司马绍即位,调配兵力,加强石头守备。太宁二年(324年),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的王敦再次叛乱,但中途病死,叛乱结束。

5. 八王之乱中共有多少个王

八王之乱的“八王”,指的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人,他们先后掌握或觊觎国家大权,又先后被杀或死于非命,并最终酿成了西晋王朝的灭亡,中国也由此进入长达近三百年的、最黑暗的南北朝时期。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正是西晋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

泰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次子司马衷继皇帝位,就是晋惠帝,晋惠帝是一个白痴。他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就问左右这是为官鸣叫,还是为私鸣叫。左右的人敷衍他说,在官地叫,就是为官;在私地叫,则是为私。在天下大乱后,百姓饿死者众,他却说:“何不食肉糜?”,真是痴呆至极。这样的糊涂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晋惠帝之妻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贾后心狠手辣,“妒忌多诈权”,权势欲极强。她为了他的家族垄断政权,试图除掉当政的杨骏。

杨骏是晋武帝继后杨氏的父亲,弘农大族。他专权好利,至晋武帝末年,权势更重,与其弟杨珧,杨济并称三杨。晋武帝死,惠帝即位,尊杨皇后为太后,杨骏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杨骏大权独揽。贾后与晋宗室都极为不满。永平元年(291年),贾后与掌管禁军的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和杨氏党羽,皆夷三族,之后改元元康。杨太后被废后,囚之于金墉城,次年饿死。

贾后除掉杨骏,开始出现悍妇控制白痴皇帝的局面,可是,由于汝南王司马亮被任命为太宰,卫瓘为太保,共同辅政,使贾后很难专权。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与楚王司马玮又存在矛盾。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控制禁军,威胁司马亮和卫瓘的地位,他们企图遣宗室诸王归封国,夺司马玮的兵权。司马玮联合贾后,使晋惠帝下诏,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司马亮和卫瓘死,贾后又诬陷司马玮伪造诏书,杀戮大臣,将其处死。楚王司马玮死,朝中大权尽归贾后。

贾后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和母舅郭彰把持了朝政,她启用名士张华为司空,大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让他们共掌机要。因贾谧与他们同心辅政,国家政局出现七八年的相对稳定,但宫廷中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在晋惠帝即皇位后,立他唯一的儿子司马遹为太子,但司马遹是晋惠帝后宫谢氏所生。贾后在稳操朝政大全后,因司马遹非其亲子,决定要废掉太子。元康九年(299年),贾后诬陷司马遹要杀害晋

八王之乱中共有多少个王

6. “八王之乱”乱了多少年﹖

“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前后历时16年 

始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7. 八王之乱是哪几个王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呢?

八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原本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的一场内乱,但是后来却转变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的主要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其实在当时还有许多的西晋皇室成员参加可这场内乱,但是这八名王爷是其核心人物。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6年之久,一场王权的争夺战在最后却演变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二.八王之乱的影响
1.因为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朝纲彻底的崩塌,各个有权势的皇族为了帝位纷纷出手,朝中的大臣们为了自保开始纷纷站队,无人再关心国家大事,西晋的朝堂彻底混乱不堪。
2.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之久,在这段时间西晋经常性的爆发战争,连年的兵乱再加上西晋统治者的昏庸不作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当时许多的百姓流离失所,农业生产力极速下降,西晋王朝的国力也迅速衰落,再也无力对外族形成震慑。
3.西晋的八王之乱使的西晋王朝无法对外族形成震慑,周边的游牧民族也都趁机崛起,他们趁着西晋王朝内乱之时迅速发展自己的实力,并开始逐渐派兵入侵西晋,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4.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大地一片狼藉,各个政权纷纷在这里建立,中国也重新进入了分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度持续了数百年。

八王之乱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的大乱局,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深的苦难。

八王之乱是哪几个王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呢?

8. 八王之乱结果如何 谁是八王之乱的胜利者?

    八王之乱不仅是西晋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的大屠杀,它带来的恶劣影响更是明显,直接断送了西晋江山,社会更是动荡不堪。
     八王之乱结果如何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谁是八王之乱的胜利者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次年杀之。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
   
     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那惨绝人寰,借用书中的话,叫“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什么意思,遮天蔽日的蝗虫,不仅吃得草木无存,连牛马身上的毛都不放过。   外部的少数民族早已经摁耐不住,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公然将国号定为“汉”,以大汉正朔自居,要与西晋争夺政权合法性。西南的巴氐族首领李雄在成都建国,国号成。华夏大地,西晋王朝不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首都洛阳被匈奴汉国的军队围攻了数次,朝不保夕,在朝中掌握大权的司马越感到时日无多。国破了,但家不能亡,自己不能和西晋王朝陪绑在一起。尽管在给朝廷掘墓的事业中,司马越出力不少,但他是只管杀不管埋的,不能给这个政权殉葬。   于是司马越以讨伐汉国大将石勒为名,带走了洛阳城内最后的精锐四万人,前往许昌即今天河南省许昌市避难。随同司马越一起走的,还有朝廷中的最后一波精英。大厦将倾,覆巢之下,这些精英最先抛弃了皇帝,企图保全身家性命,保护家族利益,一句话,保住完卵。   君不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抛弃皇帝的司马越,其实是下了一着臭棋。他的权力,只有在控制皇帝的时候才能有效。离开皇帝,等于宣告自身“挟天子以令天下”合法性的失效。   不久,脱离掌控的晋怀帝,下诏历数司马越几大罪状,昭告天下共讨之。司马越留在洛阳监视皇帝的几个亲信被砍。得知消息后,司马越忧惧成疾,卧床不起。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三月十九,司马越在项县(今天河南省沈丘县)呜呼哀哉。   人虽然死了,但司马越的悲惨命运并没有止步于此。   司马越临死之前,将后事和大权托付给搭档太尉。天下之大,何去何从,洛阳肯定不能再回了,那边皇帝正磨刀霍霍。王衍遂护送司马越的棺木,往东走,回东海国的封地去。   王衍的家乡也在东海国,他的选择,是一种狐死首丘的心态。天下将崩,来日无多,即使是死,也要在老家闭眼。   王衍是当时公认的“误天下苍生者”。出来混,总要还的。把国家搞乱了,就想轻松的去死,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