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什么意思?

2024-05-20 08:53

1. 水至清则无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什么意思?

太干净的水里是没有鱼的,海容纳了百川才如此广阔,意思就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绝对,你不能要求它太干净,这不现实,很多事情你要学会包容。

水至清则无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什么意思?

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却很少有人知道,道出为人处世的真谛

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原文节选: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译文: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
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
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
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扩展资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代表人物: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人,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为人十分清高,对人对己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不屑于与诸侯朝臣中的恶人来往,后因对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发动战争,以暴制暴取得的王位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武王行为有辱“仁义”二字,遂不食周粟饥饿致死。孟子曾评论伯夷为人隘。
解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过于清高过于偏激的人,要想挤上并站稳在社会的最顶层,成功的机会少之又少。一个想要成就大业左右逢源的人,就应该极力戒除极端性格,熟谙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保持宽容的心态,以平和的气度对待别人,容纳别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过于清澈,鱼的天敌(人类或鸟类)会更容易发现它,失去了保护色的物种,更容易灭绝。《汉书·班超传》有载:西汉时,班超在西域任都护之职三十多年,西域被班超治理得相当平稳和谐,年老要求解甲归田,前往接任的是校尉任尚。
交接前,任尚曾求教于班超,班超说任尚“性严急”(即对人太苛刻且急躁),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他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官做事,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谆谆告诫任尚,塞外的官吏,本来就是不肖子孙,更谈不上孝顺,都是因罪贬到那里屯边的。
而蛮夷也都怀有不轨之心,容易叛乱,你的性格严苛急躁,到西域后应宽容部下和蛮夷的过错。不要深究细小的过失,把握好大原则就行了。但任尚颇不以为然地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平平耳。”骄横的任尚根本听不进班超的话。
到西域上任后,对部下过于苛刻,对当地蛮夷的一点点过错也不放过,不出几年,西域果然发生了叛乱,任尚因罪被皇帝召回。任尚的“人至察”,不但“无徒”,而且遭到众人的反对,以致给事业带来损失,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汲取。“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太计较了。
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这里的“糊涂”是建立在不违反政策法令,不超越原则的前提下的)与同事朋友相处,应力求大同而存小异。
有胆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如果过分挑剔,眼里揉不进半粒小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那么,人家就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字典【翻译】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了,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了。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
【含义】做人应当宽容随性,不要过于苛刻。
个人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对某人某事太过于苛刻!这样好难达到理想的朋友跟理想之中的结果。

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啊?

【解释】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请看俗语--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含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啊?

6.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怎么会发自内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度。“察”而及时适度,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无论对同志、对部队建设,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当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应该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察”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无限上纲,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总而言之,处理事情,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同志,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 

在“察”的问题上,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遇事消极应付,“难得糊涂”,当清不清、当察不察者,其举动看似宽容豁达,实则有悖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军队建设加快发展而带领官兵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责任和义务都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襟,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有道是,“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情怀。

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
  【出处1】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译文1】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 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跑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诱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译文参考资料: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出处2】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译文2】:
  虽然这样,但是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 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鹤在深泽鸣岛叫,叫声传到天 空。如果能修养身心,哪里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彻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鹡鸰乌又飞又叫。古书 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诗经》 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 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弯曲 的应当使他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 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要自己通过探索寻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会聪敏而且宏大。
  译文参考资料:安平秋,张传玺 .二十四史全译 汉书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

【出处1】《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译文1】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 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跑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诱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译文参考资料: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出处2】《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译文2】:虽然这样,但是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 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鹤在深泽鸣岛叫,叫声传到天 空。如果能修养身心,哪里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彻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鹡鸰乌又飞又叫。古书 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诗经》 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 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弯曲 的应当使他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 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要自己通过探索寻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会聪敏而且宏大。译文参考资料:安平秋,张传玺 .二十四史全译 汉书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