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2024-05-19 06:23

1.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规定的一种文体,明确规定有八个部分。
八股文的出现,是科举制的鼎盛阶段,也是科举制步入没落阶段。



现在提到八股文,主要是说八股文的各种限制,八股文和前朝科举的不同点就是突出『限制』,有严格的题目、内容、格式限定,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不允许引用程朱理学之外的内容等等。科举不再注重个人见解,绝大多数八股文成为专讲形式、内容空洞的文字游戏。
导致了一大堆读死书的人出现,甚至一生都在研究八股,研究古书一度成风气,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不少人看出八股文的弊端,有甚者将八股文与焚书等同而谈,但是形成了一套从教育、科考等完整的体系,涉及的人众多,少数人的反对,无法动摇八股文。

当然,八股文也有合理的成分,写得好的也是个人才,徇私舞弊的机会就少了。
但是对于社会整体读书人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弊大于利。学术上的自由创新越来越少,埋没了更多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科举出来的人大多是死读书而不能活用,实际执行能力较差,聪明的要熬十几年。明朝后期,爬上高层的很多人纸上谈兵之辈。
 一种趋于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其实施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腐败的影响。作为考试,八股文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把考试作为唯一的上进途径,人们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考试技巧上,整个社会不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总之这些虽然不适合现在,但是依然是我国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需要一直保存下去!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2. 八股文的主要内容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3. 请找一些八股文的题目给我.

八股文的题目范围在《四书》中,而《四书》的辞句有限,明清两代共五百多年,《四书》中的句子早已用光,而且翻来覆去不知用了多少遍.于是,出现了整章书的长题,或一两个字不成句的短题,甚至不相干的两个半句连在一起的“截搭题”.举个例说,如《论语·子罕第九》开头数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下面紧接是另一章书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出题目的人把前面的最后两个字,和后面的第一、二字出了个题目,即《与人达巷》.这本是无法理解,也无话可说的怪题,可偏偏考生有话可说,其“破题”及“承题”云:
  仁未易明,而巷以达称者可记矣.(破题)
  夫仁非利与命比,而子亦罕言之,殆以其不易达乎?彼达巷者又何以称焉.(承题)
  这些近乎“天书”的题目与文字,足以反映出几百年来的知识分子思维能力的高超,实在难能可贵.
  考生不怕难题、怪题,最怕的是普通的题.因为越普通的题,作过的人越多,感到话已被别人说完,自己再也发不出新的意思.无法下笔.据传有位有名望的学台在某府的考试中,连出三场“学而时习之”为题,童生大哗,第二场已有童生因无话可说,交了白卷.第三场交白卷者更多,因为实在无话可说了.而这位学台则每考完一场,自己也作一篇,贴在辕门外;连考三场,也连贴三篇.不但每篇有话可说,而且每篇立论都不同,发挥都不一样,令童生佩服得不得了.他们这才领悟到,原来任何题目都可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关键在于人会不会想.
  八股文考的既是考生的先天的思维能力、先天的智慧,也考其后天的极为严格的长期训练,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请找一些八股文的题目给我.

4. 八股文是什么文章

--  八股文

     1905年,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东西,很坏的东西。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只因五四后,很少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在此,谨以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的一书为大体,摘录其要整理一下。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启功先生说曾遇到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我很久前在网上寻师访友时,便曾遇到一位误认为文言文就是八股的朋友。 

    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不但它本身不必负责任,还可以说八股实在冤了。 

    八股文的异称——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又因为相对它相对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所以又叫"时文";可能有人嫌"股"字不雅,便称八股为"八比",殊不知八比便是十六股了,名实不符;明代出第的题目也有出自《五经》中,但主要还是出自《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特别是清代,所以八股又叫"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经义"、"制义"。

     八股文的最大特点——八股文的体制,是要"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哪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要符合朝庭的意旨,且以朱子所注《四书》为准绳。这就是前面所说"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的意思,更不准发挥自己思想,所以有人称八股只是"敲门砖"(指只是求官的途径),诚然,那时的文人多不屑写八股。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确立于明代,是明、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文体。八股本是元朝和明初开始定为考试科目的"四书文",溯源于宋朝的"经义"考试。创始者的文章据说是政治家王安石,但此事还不能确定。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题目多出自《四书》,也就是以四书中的某字某句为题。少数字的题(大约十字之内),称"小题";多数字的题(大约十字外),称"大题"。也许是怕重复以前考过的句子,也许是为了增加难度,后来出的题多是东一词,西一句,比如取《大学》一句"日日新",又加一句《孟子》中一句"君命召",就以这六字为题了。这在我们来看,有些不可思议。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八股文步骤,还并不怎么复杂。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破题"——从破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解开"、"分析"的意思,就是要开篇先把题义点明。也就是说出这次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性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文章的"主题"。但有规定,第一是只能用两句话;第二是这两句要概括题义、解释题义,只是绝不能直说题义。从实质上说,这种破题方法,和作谜语极为相似。进一步来讲,整篇八股文就是谜面,题目便是谜底。而且破题是作八股文最重要的一关,破题好坏直接影响到整篇。有一篇题为《子曰》的八股文很有名,其破题是--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句破"子"字,后句破"曰"字,真是才华横溢。这也是最标准的破题。再有一列笑话,题目是《三十而立》,其破题是--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前句破"三十",后句破"而立"。

    承题——便是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以三句为标准。 

    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 

    四比——四比就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就是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等等,可以说就是正文。较难的恐怕就是这四比了,因为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联,共四联。按对子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试想,一句诗找出可对之句,毕竟不是很难,若是长篇大论的句子,句句都对上联,就不太容易了。 

    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约八句之内。 

    以上略谈八股,言有未尽之处。个人以为八股很有趣,原本生活中还存在着八股,不说文章,便是口头也有八股,只是没有那么严谨而已,最后以一段生活中的八股结束。

5. 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形式?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扩展资料: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进入21世纪,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语作文,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甚至一些考试中,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股文

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形式?

6.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的故事

一个千篇一律的故事……(原)
  老早就想写写她的故事了,可最终却找不到足够的理由,谁叫这就是真实的故事?
  尽管他为人并不风趣,却那么正直,气宇轩昂,尽管他也有俊朗的笑容,迷人的沉实,也尽管他是一个步入有惑的有妇之夫,即使还没步入婚姻的殿堂,肯定也有深度的关系了;而她却自觉自己很幼稚和肤浅,但还是不自觉地不可收拾想到他。(姑且用第一人称吧)
  我一直在劝慰自己不可想入非非,但毕竟又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年龄虽相差无几,心龄却尚不及他的一半,甚至还想到或怀疑,就算有机会走在一起也会因为有代沟而最后分道扬镳。
  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应该有这种没有意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
  可是,还是控制不了不想他,平心而论,这也算不得什么伤风败俗的事儿,他是老师又怎么着儿,鲁迅和许广平这不是一个鲜活活的例子吗?
  可有时一想,或许我对他一点都不了解,才对他产生神秘感,他是否成熟的外表下也隐藏着一颗年轻而脆弱的心?是否真的值得我这样投入地单相思?
  曾不止一次问自己,警告自己:清醒吧!在他的眼里我连丑小鸭也不是, 只不过是他所教过的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个。
  可最终还是不得不独自苦笑,哪个精干的身影总是会不合适宜地出现,有段时间,我真的一丁点儿也不曾想起他,可每天或多或少的迎面而过,那隐约含糊的眼神又让我常常摸不着北,产生错觉。我的心一下子就很空白。
  我不止一次反复问自己,我是否真的爱他?还是爱一个自己虚构的理想对象?还是真的如他身上的那副躯壳?
  自从上完他的课,他就不来教室转悠,这反而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今,这大半年来,仔细想想,我才发现他的确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不是我所喜欢的人,而我素喜欢的却并不喜欢我,因为我的不够美丽吗?
  一切都仿佛是让人徒劳似的,除了睡觉和头脑空白外的每一秒钟,脑海里总能浮现他的身影。有时候上网纯粹是看看他到底在不在而已,虽然心里会隐隐地作痛,我又怎么能这样给他添麻烦,怎么能指望能有我对他的万分之一呢?
  虽然有时候看到他的头像,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我总是心力交瘁后奢求他若能给我发个消息,哪怕一个字,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告诉他有多么不愿意与之生疏,多么的毫无企图。
  可是,他还是那样如同我被这个世界无情蒸发了一样。
  曾在一本书看到这样一句话:爱情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是在于它的凄美动人,有血有泪。这也正是是一直想要的,可我却莫名其妙地把这寄托在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身上,却又执意追求这份得不到的感情。
  于是,我已经想开了:还是算了吧,爱一个并不是要得到什么,也并不希望他真的知道我的感受,那样只会给他添麻烦,我怎么忍心? 
  就让我一个人承担好了。
  如今,我还是那样一个人漫无目的地为爱而等待,等待那五年的约定。
  而平平静静的生活才是最适合我的吧!

7. 八股文包括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文包括什么?

8. 八股文的常见例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清代,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人。康熙癸丑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前文释义:(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