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俄罗斯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2024-05-18 14:26

1.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俄罗斯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1998年是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经济形势在去年出现某种好转迹象的背景下急剧恶化,再次陷入严重的危机状态;政治局势因两次政府更迭而发生动荡,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坛波澜迭起;在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中整个国家政权受到削弱,地方分立主义再度抬头;社会不满情绪不断蔓延,整个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与充满危机的国内形势相比,俄罗斯在外交领域的活动可以称道的地方似乎多一些,在国力日衰、危机不断的形势下俄罗斯通过外交努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经济形势
1998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的特点是金融危机多次爆发,引发各种危机的全面爆发,进而形成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多种危机相互交织的局面。危机使长期衰退的俄罗斯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1、爆发金融危机,银行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998年,长期衰退中的俄罗斯经济遭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连续多次爆发金融危机,其中尤以5月和8月的两次危机最为强烈。俄罗斯政府稳定金融市场的种种努力见效甚微。8月17日政府和央行被迫宣布放宽外汇走廊上限,卢布与美元汇率从6.2:1下调为9.5:1。实际上是使卢布贬值50%。同时宣布延期偿还短期国债。此后,金融危机不断深化,金融系统出现全面混乱:债券市场停止交易,股市大幅度下跌;卢布一贬再贬,到年底卢布与美元比值已达19.5:1;外资大量撤走,居民提存挤兑,银行系统面临崩溃,甚至一些大银行也纷纷倒闭;物价急剧上涨,居民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
2、财政状况恶化,国家面临破产。
几年来俄罗斯财政状况一直不好,入不敷出。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从1995年起政府停止对预算赤字透支,改为靠发行国债和外国贷款弥补预算赤字。俄罗斯经济实际上成了“债务经济”,到1998年6月底内债已达700亿美元,外债达1300亿美元,总计相当于GDP的45%。而上半年的税收计划只完成50%,联邦财政缺口达GDP的9%。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俄罗斯原本已很低的信誉丧失殆尽。
3、生产加速下滑,经济危机加深。
1997年俄罗斯社会生产开始停止下降并出现微弱增长,但这种势头未能保持下去。1998年,不断加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生产的再度下滑。今年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工业生产下降3.9%,农业生产下降9.4%。预计1998年全年俄罗斯GDP下降5-7%,粮食产量4600万吨;比1997年的8860万吨减产48%。
 
二、政治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近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局发生动荡,政治对抗曾一度加剧,国家政权出现危机。
1、两次政治危机导致对抗升级,总统权力面临重大挑战。
3月叶利钦突然宣布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引发1998年第一次政府危机。这次危机虽然以国家杜马反对派让步、妥协,叶利钦达到任命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的预定目标而告结束,然而也正是因此而使叶利钦付出了相应的政治代价。8月基里延科政府无力抵御金融危机浪潮,又被叶利钦自己所解散,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叶利钦总统治国能力的怀疑。
两次政府危机加剧了总统与议会反对派之间的对抗,叶利钦成为国家杜马大多数派别、各种势力的攻击对象,总统权力受到严重挑战。接连不断的决策失误、体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加之独断专行,靠不断撤换政府要员、解散政府来显示其权力,所有这些严重干扰了政府工作,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威。一时间社会各界要求叶利钦辞职、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的呼声再次高涨。在此情况下,叶利钦12月初改组总统办公厅,把两个政府部门划归总统直接管辖,多次反复强调反对对现行宪法基本原则性条款进行修改,反对削弱总统权力和实行议会制,等等,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1998年叶利钦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多么大的挑战。
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组成是各派妥协的产物,也是叶利钦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出现结束了近七年来自由派执掌政府、领导改革的局面,突破了叶利钦所坚持的在俄罗斯决不建立联合政府的原则。在叶利钦健康状况不佳,总统地位日渐衰弱的情况下,国家执行权力开始向政府、总理倾斜。
2、政治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中左力量受到普遍欢迎。
实际上,从改革之初起俄罗斯政治气氛便一直沿着由右向左,或者说向中间摆的道路发展,这与经济改革由激进、浪漫主义向稳健、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右翼力量、激进民主派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促使社会政治情绪发生了不利于右翼的变化,社会面临新的选择。
1998年8月17日可说是一个分水岭,它宣告了自由主义改革路线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坚持和拥护这一改革路线的右翼势力大势已去,难以再担当重任。从各党派目前的发展、变化情况看也是如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代表的右翼势力已为人们所唾弃,一些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和政治势力也纷纷与他们保持距离,或者也作出向“中间”靠拢的姿态。
左翼力量在今年的危机中取得重大进展,俄共等左翼力量的代表人物进入普里马科夫政府,对政府决策和经济政策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也为经济形势可能的进一步恶化承担着责任和风险。而以久加诺夫为首的左翼联盟目前仍是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与右翼势力的失利相对应,左翼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原有的各党派近年来无休止的争斗,特别是3月政府危机中反对派议员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各种派别、政治家、乃至所谓的政党政治感到厌烦和失望。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新兴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力量的出现。从当前政治发展趋势看,这种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左力量,而这其中尤以自称奉行中间路线的卢日科夫的“祖国”运动引人注目。总之,左右极端主义势力均已不再得势,未来一个时期内将会是中左力量的天下。
3、国家政权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地方分立倾向再度露头。
今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果之一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威信下降,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在全俄陷入经济政治危机、中央无暇顾及地方事务、地方长期得不到中央拨款和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各联邦主体自行其是、自谋生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问题在于,一些联邦主体趁中央政府自顾不暇之机,擅自将一些属于联邦中央的职权占为己有,竭力谋求更大的经济自主权,甚至主权,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私设壁垒,拒绝向中央财政纳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现的某些情况与1992-1993年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当时由于联邦中央两大权力机关之间的对抗影响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地方当局便不断随意扩大自己的权限。
4、广大居民阶层经济上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对现政权彻底失望,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几年来拖欠工资、退休金使许多人处于贫困的边缘,激起劳动者的不满和抗议;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更使广大居民阶层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私有化政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对当权者和新权贵充满敌意。8月17日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和延期偿还债务后,更多的人民群众被抛向了贫困,人们再次受到愚弄和剥夺。许多人多年的积蓄再次化为乌有,对改革、对现政权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之丧失殆尽。而且这次涉及到的居民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显然,如此失去民众信任的政权难以带领人民使国家摆脱困境。
 
三、外交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严重,国内政策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然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却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国内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外交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保护其大国地位,争取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俄罗斯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仍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倒退。
1998年俄罗斯外交活动的重点仍是反对北约东扩,特别是阻止北约向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原苏联地区扩张。另外,在涉及战略和经济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如科索沃问题,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等)俄罗斯也积极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然而,由于国内严重的危机形势,俄罗斯外交活动受到极大抑制,回旋余地不大,在与美国和西方大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年内虽然促成了克林顿总统访俄和俄法德三国首脑会晤,但成果十分有限。
1998年俄罗斯把争取国际财政援助置于对西方外交的突出位置,但由于俄罗斯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偿还能力的丧失,使西方调整了对俄政策,近期内已不再向俄罗斯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批43亿美元的贷款实际已被冻结。
2、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
1998年俄罗斯与独联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有明显加强和改善,同这两个国家分别签署了“1998年至2007年的长期经济合作条约”。另外,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永久友好宣言”;同白俄罗斯签署了关于建立俄白联盟国家的声明,向着建立俄白统一国家的方向迈出重大的一步。
今年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除以上的双边协定外,还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建立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政治联盟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五国关税联盟。所有这些尽管目前还仅带有书面的、形式上的性质,然而,在遭遇经济危机、困难重重,面临北约东扩威胁的情况下能将十分松散的独联体国家拢到一起、朝着加强合作与联合的方向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外交成果。
3、俄罗斯的东方外交取得积极成果,同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比较顺利。11月吉隆坡会议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四、前景分析
俄罗斯带着成堆的问题进入1999年。毫无疑问,在新的一年里当务之急是稳定经济形势,进而使经济摆脱危机。这对普里马科夫政府和整个国家政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与以前任何一位前任、任何一届政府相比,普里马科夫本人和普里马科夫政府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受来自总统方面的制约较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和自由度;其次得到国家杜马绝大多数党派的拥护和支持;再次赢得企业界、实业界以及地方长官的普遍尊重和信任;而且在普通百姓中间也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尽管如此,普里马科夫政府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俄罗斯经济问题,使国家摆脱危机局面。这首先在于,在各种危机并存并交织在一起的背景下,面对生产下降、债务沉重、工资拖欠、卢布贬值、通货膨胀等几大难题,政府只能各种主要问题同时抓,逐步缓解、解决。而几种主要问题的解决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政策的出台存在着两难选择和效果的相互牵制,很难一下子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还是得扮演“救火队”的角色:哪个问题更突出,便不得不优先解决哪个问题。其次,来自政治领域的干扰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在一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即迅速使国家摆脱社会混乱和经济崩溃。但在此问题上他们又是直接对立的:右翼力量认为拯救俄罗斯的唯一出路在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共产党人主张将大企业和大银行收归国有,而民族主义者又向往君主制和强权。普里马科夫政府要求得各种政治力量的支持,又要将左翼共产党人、主张市场经济的各派人士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本家、企业界人士联合起来,这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况且,1999年俄罗斯将进行议会选举,2000年又要进行总统选举,“政治热”将会持续下去,这不能不对政府的经济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可以预计俄罗斯经济形势1999年难见起色,甚至在短期内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至于谈到俄罗斯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俄罗斯已开始步入“后叶利钦时代”,叶利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同时应该看到,尽管不少人,不少政治力量对现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国家权力体制不满,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甚至要求变总统制为议会制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运行机制毕竟建立了起来并发挥着作用。的确,无论是政治体制,政治制度,还是政治运行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也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这些都有可能,甚至必须发生某种改变,但这种改变也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制度的改变还得要通过制度本身来实现,这就是当前俄罗斯的政治现实,它保证着俄罗斯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叶利钦身体不出现大问题,不再犯重大错误,他还是可以干完任期。其实,俄罗斯政治危机的特点在于国家权力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出现某种程度的权力真空,在于总统本人的失误,而并不是由总统制、现行政治体制本身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困境中的国家更需要集权,更需要加强国家权力,而不是分权和自由。
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之1998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反美情绪上升,俄罗斯将会继续奉行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方针。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经济危机并对西方贷款有强烈的依赖性,俄罗斯又会尽量避免同西方对抗。总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罗斯现行对外政策基本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俄罗斯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2. 98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几个阶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前来看钢铁行业的需求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其应用最重要最集中的领域应该是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当然,也有一部分用于出口。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个人对房地产业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了解了这些,更容易帮助我们对整个需求的波动把握的更加准确。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当前的经济形势。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回暖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在图表上表现为V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经济快速回升的呢?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从今年的2月至4月开始回升,到9月份已经到达14%,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从投资的角度看,增长速度就要更加明显一些,我们看到在07年包括08年我们谈的是一个双方的问题,要防投资的过热,而当时投资增速在26%,到了今年的前9个月已经达到了33%,由此可以判断今年整个经济快速回升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投资。

    今年的消费形式整体来说比较好,增速比去年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回落,但消费指数还是存在负增长,并且出现了一个历史最高的水平。社会消费者零售实际增速过快的原因羽整个汽车消费有密切的关系,今年的汽车销量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由此我们很容易判断出,今年7月份物价增长,CPI是在负的1.8%,从8月份开始收窄。并且从7月份开始,我们CPI环比已经开始持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低点已过。而从负增长变成正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图表,从七月份开始经济开始回升。即便是到了7月份我们整个出口的增速仍然在超过20%。而今年整个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对我们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速也远远超出了预期,信贷将达到10万。

    为什么经济会出现这么大的波动呢?依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波动造成的(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特别是工业)。从07年的高点到08年的低点,整个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最主要的因素由于我们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速的加快,一季度的时候我们第二产业只有5.3%,造成我们的经济增长缓慢,而第二季度第二产业回升带动了整个经济复苏。

    我们从消费和投资来看,波动比较大的是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自08年以来,都是双下滑消费,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的。自09年二季度开始,投资增速开始快速回升,造成了我们整个GDP增速的快速回升,这对经济增长是负的贡献。而如果今年前9月或者是前半年,出口增速保持持平,我们GDP将会超过10%,不会是前9个月的7.7%。

    那么整个经济波动的最主要的根源核动力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看我们最终的需求了。房地产、汽车、建设、以及出口,这四个领域的变化,都会造成一系列的波动。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房产改革,这对房地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房地产的起动、汽车市场的起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钢铁和建材的需求。并且这些因素也会带动整个中间行业的需求。零二年到零五年之间,由于客观上中端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整个中间原材料行业需求的增长。而在增加钢铁产能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这些行业自身的需求。在零五年到零七年之间,出口经济快速增长,比04年要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外需的扩大又造成整个出口部门产能的增长。外需主要有两大类,即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其中机电产品更多一些。而机电产品对钢材的消耗量是很大的。

    中国的资源相对来说分布并不均衡,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而我们的工业集中在北方,这就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我们的铁路运输是比较紧张的,我们也看到了内河运输和海路运输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下游成本的提高。举例来说,今年的煤炭价格并没有下降,在电力费用提高的同时,来自于流通环节价格的降低,这方面的降低造成了利润空间的上升,从这里到我们中间环节钢铁能源运输,这样的产业链,是一个产业轮供的关系。终端的需求出现问题之后,会传导下去,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从08年三季度开始,包括钢铁、化工、进行了很多的调整,问题出在房地产出在我们的出口这几方面。

    第一房地产业。房地产是我们最容易评论的行业,也是争议最多的行业。希望大家暂时把这些争议放下,看一下理论上的东西。依我来看,08年房地产市场比07年下降,并不是是金融危机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从图表上很容易看出看来,这条粉色的线是销量的增速,蓝色的线是面积的增速。这表明房地产行业从08年开始已经是负增长,而整个房地产增速的下降从07年的四季度已经开始了,先需到年底,问题很突出。直到今年二月份销量开始回升。而投资基本上也是从08年开始下滑,一直到今年的二月份。而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反之就要压缩投资。08年初,销量下降使开发商资金回流困难,收入减少,这就需要相应调整支出,增速调整,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压缩投资,这也是投资逐步回落的过程。去年的10月份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利率的降低,转帐环节,取消对第二套房抑制等。这使09年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量开始逐步回升。所以说,08年的调整不是由于经济危机,是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所有这些都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正常扭转和房地产市场需求提高的。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户城镇居民这一户一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在97年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而从97年到03年所需要的时间是稳中略降的,从04-09年有一个回升的过程。从整体趋势上看,从94年到07年房价收入比稳中略降我们住宅的销售面积是在持续的快速增长的。同样的指标我们算了一下,08年是房价收入比最低的一年,也是这一年房屋面积销售量出现了20%的下降。由于07年北京、深圳这样一些城市房价涨的比较离谱,中央出台了一些抑制性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很多正常的自身交易无法完成,但这也是很正常的调控过程。国家政策不允许,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处于自身改善的目的也会遇到财产的损失,造成很多的困难,这是造成08年销量下降的原因。

    另外销量下降是价格的分摊,投资的反弹。我们有一个指标控制面积,通过它来判断房地产是不大可以给你正确答案的。因为我们国家实行预收制,从打地基就开始卖了。而我们考虑市场供应量是要看所谓的销售面积。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的比值大概是40%。在08年由于销售的大幅回落又回到了均衡的水平。而08年少卖的1.5-1.8亿,这些面积要在2009年完成的。所以我们也看到到今年9月份的累计数据,新开工面积是一个轻微的负增长。到10月份一定是转正的,今年整个房地产开工面积会超过08年,但是08年仍然是有史以来新开工面积最多的一年。

    第二汽车业。目前把整个汽车销量作一个曲线图的话,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转移。大概是92年一个时期,02年一个时期,02年之后又是一个时期。92年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转型,所有车辆购买还集中在公有制单位。92年之后,有更多民营经济进入市场,很多工业新型企事业单位成为购买汽车的主体力量。从02年以后,汽车进入家庭,成为一个更大的购买群体。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们谈到的比较重要的指标,是与我们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连的。而固定资产又是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在趋势上基本上一致。通过判断整个货币供应形势就可以知道信贷增长形势,也就可以判断出投资的状况。

    最后一点我们谈到的是出口是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工业占出口总额的95%,由于整个出口的下滑,直接造成我们工业领域整个内部增速的一个回落。根据历史和经验来看,一些发达经济体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出口下降是8%-10%。目前我们出口负增长在15%左右,依此判断到四季度我们一定会实现正增长。而房地产、汽车、出口就是我们判断整个经济形势最重要的观测指标。

    明确以上这些,我们对于四季度下半年形势的判断就比较清楚了。从我们刚才谈到08年10月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但是08年4月份出台的政策中有一个期限是一年,到09年底已经过期,10年是否会继续执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明年整个房地产市场怎么样,政策如何,也无从知晓。但是不管政策调整与否,整个房地产投资的数据都会高涨。因为整个投资状况取决于房地产商资金状况,目前为止它的资金状况比较理想。但是我们需要做两个假设,一方面如果政策一年叫停,明年的政策将和08年一样,那么我们整个房地产市场销量方面也会重走08年的路线,那时我们需要根据它的走向重新做一个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政策确实是到09年年底,恢复到07年的话可能会对10年的房地产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同时汽车市场也会有很多人关注。人均GDP越高的国家,汽车拥有量越高。例如日本、韩国,在07年时千人中拥有量是20辆,在94年达到100辆。这两个国家只用了6.5年,就从20辆发展到100辆。而我们国家2007年收入最高的人群汽车拥有量是100辆。所以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未来的增长将会是怎样。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日本韩国那么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来看2015年达到76辆是还是比较容易的,到2020年达到160辆也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从我国高收入人群整个用车增长的数据来看,基本上是人均收入越高拥有量越高。所以说,整个汽车形势的大好,与税费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总体来说依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现状决定的。日本汽车的年均增长量是23%,汽车销售仍然是带动经济的发展一个最大的领域。

    对于车驾和人均GDP的增长,我们做了很多区域的对比,如浙江、广东、山东,湖南、湖北等等地方,把这些放到一起来看,就会整理出整个行业发展的更多的信息----短期波动是有的,但是大的波动不会发生。从10年来看,四季度整个GDP增速更加好看,保8没有一点问题,10年恐怕有一点,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可能会是一种前高后低的走势。11月份当月的CPI一定又复指,PPI当月转正会在12月份,从年底我们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包括我们看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经济增长还是客观存在的。

    M1加上居民储蓄增长,从历史的经济增长,当M1超过M2、CPI会出现一个高点,今年已经超过了,通过这个规律,明年这个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我们很多产业产能过剩,对于传导性不是很强,总体上看大的CPI、PPI是一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八大类,我们细分一下,真正和CPI挂钩的,我们认同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是物价负的增长,即便如此我们认为压力很大,真正造成CPI价格涨跌的最主要的是食品和居住的环节,实际上08年下半年、整个09年CPI的负增长,最主要是这两个环节出现了大的负增长,到10年以后,无论是食品还是居住,都会有一个大的稳定,特别是居住问题。我们认为大概是在明年的3、4月份,CPI冲破3%的希望比较大,如果明年把CPI控制在3%左右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如果说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大幅度增长的情况,这种不利的情况下,CPI的上涨是要引起重视的。我觉得至少在三种值得我们关注的短期政策是否会持续下去,比如我们的汽车下乡、家电补贴,还有我们的房地产政策是否会调整,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会大于其他的调整。

    我们关注房地产领域相关的政策,一年到期后是否会继续执行,这些是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关注财政的收入压力怎样。我们的财政收入虽有回升,但是整个收入却变化不是很明确,没有很快的监管,会影响后期的后续投资。一个是所谓的数据增量的问题,另外的我们的CPI处在历史的峰值,上升还有多大的空间,也直接影响到建筑业的增长情况,这些是影响我们关注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3.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台湾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98.99年是西元吗??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台湾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4. 介绍一下1930年中国发生的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虽然发生时间短,从1930年2月揭开序幕,10月就结束了,但参与的人数非常多,达到170多万,伤亡人数达40万,消费军费达5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对民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大战一方是国民党员蒋介石,张学良,另一方是国民党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双方投入上百万部队在十几个省厮杀了了七个月,所在地区民众超过两亿。

扩展资料中原大战影响:
蒋介石彻底打败对其威胁最大的角逐的军事力量。其后蒋扣押胡汉民,酿成新的“宁粤对峙”事件,并迅速形成了国民党内前所未有的各派反蒋势力的大联合 。
西北军队战力强但军备差,在中原大战之后被初步瓦解。东北军军备强但战力差,幸运的是未受战事影响。晋绥军战力与军备实力相差不大,也未受战事影响。新桂系军备差而战力强,但是由于蒋桂战争,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中原大战之后的局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彻底瓦解,分裂成了四大派系。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也受到重创,内部的商震和傅作义等将领也前后联合成一个系别。
东北军因为进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所以在战后得到了华北的地盘,紧随其后又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派系的残余势力,一举成为全中国第二大的军事派别。新桂系撤退回广西以后,在陈济棠派粤军的帮助下自保。与此同时,派系领袖中的黄绍竑退出了新桂系。
在中原大战之后一些小军阀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建国豫军的首领樊钟秀阵亡,他领导的派系也在战后被收编了。石友三领导的西北军由张学良收编。而后因唯密谋夺取华北,被蒋介石和张学良左右夹击致使全军覆没。
杨虎城领导的陕军因为协助蒋介石而得到了陕西地盘。张发奎领导的粤军因战斗实力大损,不得不依附于新桂系。陈济棠领导的粤军在帮助了蒋介石后并未得任何好处,导致矛盾激化。后来以胡汉民被囚为口,和新桂系联合反对蒋介石。
中原大战使国家元气大伤,“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   。东北军的入关,造成边防空虚,入关后的张学良和东北军,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予日本以可乘之机,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使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实力,同时放弃进攻红军,成为中共领导的红军和红区的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中原大战期间,中共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区域已蔓延到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11省。
红军共成立14个军,人数约10万,并建立了中央(赣南、闽西)、湘鄂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闽浙赣、广西右江左江等根据地,革命力量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即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而政治上则再次陷入内部纷争的混乱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大战

5.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详情如下: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是泰国引起的。这场危机在泰国的叫法是“tom yum kung crisis 东阳功危机”。1995年7月13日马德祥就任泰国总理,在他进入人生巅峰的时候还带了一把另一个泰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人物,那就是他信
。当时他信刚坐稳泰国电信行业的第一把手,成为泰国富豪圈最年轻新贵的时候,马德祥就邀请他出任副总理。此后虽然他信自立门派两人分道扬镳,但是几十年间一直是政治盟友。当时马德祥政府觉得97年香港回归,岛上人心涣散是个机会,决定要和香港竞争要取代香港金融港的地位,要把泰国建设成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
为此制定政策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自由进出泰国而不需要得到央行监管,并把泰铢美元汇率从固定定价改为市场浮动制。这个政策一出大量的以美元为主的海外资金蜂拥进入泰国,以低息为诱饵大量出借给泰国的企业和个人。
但是泰国人并没有拿着这些资金进入实业领域,泰国富豪拿着这些低息借款放高利贷吃利息或者炒股票炒地皮,而泰国老百姓拿着这些借来的钱花天酒地。仅2年时间泰国经济完全泡沫化,土地价格节节攀升,股票创新高,老百姓借钱买车买房,一片歌舞升平虚假繁荣。
经济泡沫化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也在面临,但是我们政府一直很警惕这个问题,一直各种办法支持实体经济,各种政策压制房地产和金融。
泰铢汇率一跌,那些以前借钱给泰国人的欧美金融机构纷纷一起配合来催债要求泰国人提前偿还贷款。银行挤兑,股市狂跌,房契地契从以前的显示财富的硬通货成了一张张无人问津的白纸。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扩展资料: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因为金融危机接任马德祥任职总理的差瓦立·永猜裕不得不辞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洲金融风暴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6. 介绍一下1950到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最好有GDP等经济数据

  1.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已回归平稳较快增长通道。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24.19%,实现了回升后的稳定高位运行。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  2.物价温和上涨,通胀压力犹存。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其中1月、2月、3月分别上涨1.5%、2.7%、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9.9%。  3.消费、投资、外贸3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的特点  ——消费。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1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商品房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  ——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进出口结构更趋平衡,3月份出现贸易逆差。1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进出口相抵,顺差144.9亿美元。3月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月度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1季度外贸形势特点有4:一是超预期大幅增长,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二是国内需求强劲导致进口增速显著快于出口,使得3月份再现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三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总体增速,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出口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来看,今年中国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未来出口增速或稳中略有下降,而由于国内需求强劲,进口仍将较快增长。我们预计,中国贸易出现月度逆差还只是暂时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美国鼓励出口、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在趋势上将更为平稳,出口增速或稳中略降,贸易顺差规模将有所下降。  从3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1季度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拉动GDP-1.2%。由此可见,内需仍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增长动力结构趋向平衡。在内需中,消费贡献相对较为稳定;投资贡献率仍为最高,但贡献率快速回落,由去年全年资本形成的贡献率94.6%回落到今年1季度57.9%;净出口的负拉动作用明显减轻。因此我们总结是3句话: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  4.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明显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基本回归正常化。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5.05和2.41个百分点。从货币数据来看,M1和M2还保持了较高增速,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17%目标。但是M1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回落,M2也是连续4个月回落,下降趋势以及幅度还是很明显的。金融机构1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2.80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0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92亿美元。1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4.0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4.0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47亿美元。从信贷数据来看,1季度新增贷款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且占全年信贷目标的34.7%,这反映信贷季度间均衡投放的目标大体实现,说明我们对信贷的控制已初见成效,逐步向全年7.5万亿的总量靠近。与此同时,贷款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动。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反应出贷款主要是流向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

7. 98年后国企发生了什么改革

1998年发生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
1997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直接的压力,需求端的压力衍生到供给端,进一步曝露了前期企业过度扩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了管理层进行改革的决心。在当时暴露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过剩的主要是中下游的消费品,中上游资本密集型行业不存在明显过剩。
届时,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经济体内部出现严重的债务问题,银行坏账率高企财政压力巨大,甚至出现外债压力。当时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阶段,国有企业占比较高,政企并不分明,产业改革势必要和国企改革同步推进才行。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引入承担资产损失责任主体的最有效途径。借助产权改革,通过一连串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让外资、民资、管理层等各类资本参与到国企管理和发展中来,将国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构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能否把产权制度融入到国企改制中,直接关系着国企改制的成败,只有投资到位、权利到位,责任才能到位。

扩展资料:
具体实施的政策和规划有以下三点:
1、中央部门改革: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国内贸易部、轻工总会和纺织总会等10个原部级经济部门分别改组为国家局,交由国家经贸委管理。
2、由点到面:将纺织业作为突破口,取得经验后迅速推向其他行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制糖、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
3、稽查制度督促改革的具体到位:稽查特派员制度成型,能够独立的审核企业账目,并根据经营业绩推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任免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权制度改革

98年后国企发生了什么改革

8. 介绍一下中国土地沙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我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沙漠化势头。 
   我国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风蚀面积79万平方公里,中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强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极强度风蚀面积27万平方公里,剧烈风蚀面积3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戈壁等区域。与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比较,我国土地风蚀面积呈加剧趋势,其中强度以上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32个百分点。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 

  据与会专家分析,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大风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从1959年到1983年的24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上升了15.6%,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二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大风一场沙”的沙化草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沙化和开垦破坏减少1亿多亩,产草量下降了30%~50%。三是滥采乱挖,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与会专家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风沙区生态建设尽管局部地区治理取得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