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2024-05-19 02:52

1. 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岳飞背上所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对于古人来说,不管是吟诗作画还是今天要说的刺字,都非常注重对仗、对偶的效果。就“尽忠报国”来说,可以分成“尽忠”、“报国”两部分,这两个词语都是“动宾”的结构,也即“尽”和“报”对应,“忠”和“国”对应。与此相对应的是,“精忠报国”则不存在类似的对仗结构,“精忠”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诚,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也即无法和后面的“报国”相对应。

二
其次,正史也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民间会有岳飞身上所刺的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呢?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尽忠报国”一词大概在明清时期演变成“精忠报国”,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赵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鄂王行实编年》,也即南宋岳珂为其祖岳飞编纂的他传中,存在“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的记载。对于宋高宗赵构这位皇帝,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所以赐了一面带有“精忠岳飞”四个字的旗帜。

四
最后,在此基础上,“精忠岳飞”逐渐被讹传为“精忠报国”了,加上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同了岳飞身上所刺的四个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有历史学者认为这不是岳飞的母亲姚氏所刺,理由是岳母并不识字,而且在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刺青是一项技术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也即岳飞背上的刺字是被附会到了其母亲姚氏身上了。

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2. 岳飞背上到底刺了四个啥字?

这部戏的导演唐季礼对此作出解释,说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岳母刺字”更是人尽皆知的教子故事。但历史上岳飞背上是否真的刺过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字?却是一个难解之谜。 宋朝的笔记野史 居然没有任何记载 宋代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金陀粹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岳飞之孙岳珂所著,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在宋朝,不论是笔记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记载。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岳氏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粹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岳母刺字只是传说? 明成化年间的话本《精忠记》,提到了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可见,在元明两代,已经出现了刺字的说法,但却和岳飞的母亲并没有联系起来。 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的《精忠说岳》中,最先出现了“岳母刺字”之说。该书第二十二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之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文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水浒传》第八回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表明宋时并非是任何人都具备随便给人刺字的手艺的。岳母乃普通的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述,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创造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

3. 岳飞背后的字真的是岳母刺的吗?

‍  要了解岳飞北后的字是不是岳母刺的,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目前的多种版本,以及这个历史时期的军政制度。
 


  【岳飞背刺“尽忠报国”的多种版本】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此事见于正史。《宋史·岳飞传》: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宋史》对岳飞背部的刺字系何人所为,未作交待,使民间传闻竟有多种版本,成为未解之谜。
  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是说岳飞背上的四个字系“母刺”所为。据考钱氏撰此年谱,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材料来源庞杂,不足为凭。
  岳飞的孙子岳珂,是南宋名士,他“毕其心力”撰成《金陀粹编》、《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等书,极力为其祖父彰功辩冤,惟不收“岳母刺字”之事。岳母果有此懿德,治学严谨之岳珂是不会漏书的。故“母刺字”之说难以成立。
  《宋史·何铸传》审问岳飞的史事,与岳飞本传记载大同小异,惟着意点明一笔,说岳飞背上四字乃“旧刺”也。按此线索考查可知这“旧刺”实是“旧制”所为。

  【宋代的“刺字为兵”制度】
  要弄清此事的原委,必须解读宋代的兵制有无“刺字为兵”的制度。
  宋代兵制承袭唐和五代府兵制,但更偏重募兵制,募兵入伍,脸部要刺字,是为入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
  北宋中期,西夏李元昊反叛,西北边地吃紧,朝廷调遣“东兵”(京都禁军)赴陕西,但东兵一向养尊处优,武备松弛,毫无战斗力。在这个紧要关头,陕西边关大史夏竦先后征招陕籍兵丁应急固边。开始征兵文告写明“守护乡里”,“必不刺字充正军”云云。但所招募新兵入伍后,却一律被面部刺字,编为正规军开赴边关去打仗。新兵和其家人最怕背井离乡远戍,亦不愿“刺字永充军籍”,殃及子孙世代为兵。后来范仲淹任“环庆路拒西夏招讨使”主陕边务,他体恤民情,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再不“黥面”为记了。朝廷定死制度,边关大吏灵活运用,收到了较好的募兵效果。后来宋朝对西夏抚和罢兵之后,独范仲淹管辖的“环庆路”的士兵未黥面“得复为民”,子孙未“承袭军籍”。
  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此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刺字所用材料,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所刺文字最初是军队编号,如武德军、厢军、陕军等,稍后亦可刺吉语、警策语为记的,这是制度使然。

  【岳飞背上刺字乃制度使然】
  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于河北真定(今正定)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岳飞所以在背部刺“尽忠报国”四字明志,首先不刺字不可为兵这是定制。其次是当时招募的兵丁不外是游民、饥民和所谓的草寇;这些人入军籍后有了吃穿来源,对于安定社会,补充兵源一举两得。
  宋代有谣谚云:“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正是这个原因,“刺字于面”的士兵为当时社会所歧视,是一种下贱的职业———这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在这种背景下,岳飞既要当兵报效国家,又不能违反“刺字”入军籍的制度。因此,他选择“尽忠报国”四字刺于背部明志,是符合当时募兵制度实际情形的。(摘自《文史杂志》2004.2兰殿君/文)

岳飞背后的字真的是岳母刺的吗?

4. 岳母给岳飞背上刺的是哪几个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故事梗概: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扩展资料:
史料记载
宋代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
《金陀粹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岳飞之孙岳珂所著,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在宋朝,不论是笔记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记载。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
但是《唐门岳氏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粹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母刺字

5. 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什么?

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之所以被读错有可能是受皇帝赐的锦旗所影响。在岳飞十多岁的时候金人攻打南方此也让南宋渐渐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困境。
因此岳飞的母亲见这种情况,便问岳飞是否愿意为国效劳, 岳飞想都没想就回答母亲想要尽忠报国,岳母看见儿子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就在他的后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其他情况简介。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什么?

6. 历史上的岳飞,背后刺的什么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连电视剧都用“精忠岳飞“的名字命名。但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岳飞后背上刺的并不是这四个字。



翻开《宋史·岳飞传》,上面的记载是这样的:”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说的是岳飞在被捕入大理寺后,何铸当时任御史中丞,被秦桧派来审讯岳飞。面对堂上的闻讯,岳飞没有做过多的辩解,而是撕开衣服,露出背上的肌肤,只见“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而且早已经深入肌肤纹理。何铸深深为之震撼,开始为岳飞辩冤,想要免除岳飞的死刑,但终因人微言轻,反而受到秦桧的迫害,岳飞也最终被害于风波亭。


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岳飞后背上刺的应当是“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但是是否为岳母所刻,并没有明确指出。而且《宋史》成书于元代,更早的史料,如岳飞孙子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中也都没有关于岳母刺字的记载。所以究竟刺字的人是谁还无法考证,有的说法是岳母亲刻,有的说是刺青名家所为,还有的说是张宪。


那么“尽忠报国“是怎样演化为“精忠报国”的呢,一方面在宋高宗时,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便赐予了他“精忠岳飞”的锦旗。另一方面在清代,随着《说岳全传》的出现,其中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中岳母刻字“精忠报国”的情节也随之广为流传。到了现代,屠洪刚的一首《精忠报国》更是响彻大江南北,人们也就十分乐于接受“精忠报国”的说法了。

7. 岳飞身上的字真是岳母刺的么,还是当时的军人都必须刺字?

岳飞的背上确实有刺字,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
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尽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众多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 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成为“精忠报国”。

岳飞身上的字真是岳母刺的么,还是当时的军人都必须刺字?

8. 岳飞母亲为什么要在岳飞后背刺字,岳母刺字的真实性是什么?

1、岳飞母亲为什么要再岳飞后背刺字
作为杰出女性的旷世楷模,岳飞母亲为激励儿子报效国家刺字的故事流传古今。只是很少有人去琢磨,岳母为什么要为儿子背上刺字,一个普通农妇会刺字吗?她就忍心拿儿子练手啊?
按宋代军制,岳飞身上有刺字是情理之事,但按照规定应该是刺在脸上的。战友们脸上刺字,岳飞一个没背景的农家子弟搞特殊化背上刺字?这个,道理上似乎讲不通啊。

岳飞参军时身上刺字是宋代一种“刺字为兵”的传统,一般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刺字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刺青,也算是技术活,因此在儿子背后刺字对于岳母来说这个任务有点过于艰巨了。
另外在《宋史》中仅提到了岳飞背上有刺字,只字未提是岳母所刺。而岳母刺字被广为流传是从明清杂剧、小说等开始的,可见设计“岳母刺字”这一故事是一种艺术创作,为了提升故事的艺术性,并不一定是史实。
还有,岳飞背后所刺之字,在早期的史书中记载为“尽忠报国”,而“精忠”二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宋高宗曾赐给岳飞“精忠岳飞”四字的大旗,也许是后人在转述时出了差错,又或许是后人为了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把“尽忠”变为了“精忠”,才有了今天最为熟悉的“精忠报国”。


2、岳母刺字的真实性
在以前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有岳母刺字的信息,只有《宋史》中有记载,岳飞背后刺有“精忠报国”四字,但也不能证明是岳母刺的字,只有在清初的《说岳全传》中提到岳母刺字。所以,关于岳母刺字的故事是从清朝开始的。
在宋朝,为了防止士兵逃跑经常给他们背后刺字,让他们好好服兵役,报效国家,刺这四个字也正常,所以证明不了是岳母刺的字。

《说岳全传》是一本小说,为了增加情节的精彩,都会编纂一些东西,不能作为史料来考。且不说,在古代妇女的地位很低,会读书认字更是少,就说刺字也是个技术活,就像纹身一样需要功底的。
所以,关于岳母刺字是一种精神的渲染,为了突出岳飞的英雄形象和爱国精神,而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弘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