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欧阳修

2024-05-11 13:23

1. 我眼中的欧阳修

初识欧阳修,应该是孩提时代,源自同学铅笔盒上的图案:一个小男孩拿着芦苇杆在沙滩上写字,旁边站立着一位年长的女人,应该是小孩的母亲。图案的旁边有四个字“画荻教子”。对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时也不甚明晰。那个年代,许多感人或励志的故事都是通过铅笔盒了解的,如精忠报国,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想想那时的教育也挺有艺术的,爱在无声处。
  
 上初中时,学习《卖油翁》一文,才对欧阳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凡事“熟能生巧”的真谛。初三时,读《醉翁亭记》,知道他在滁州当太守,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了经典名言。近几年仲夏每至韶山姑姑堆,听见林间的鸟鸣蝉噪,禁不住就会吟诵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虽然初中毕业已三十多年,华发已染霜,但年少时所背的课文仍记忆犹新,还能琅琅上口,时常感慨道“读书还须趁年少”。
  
 近段闲翻宋代诗词,吟咏抄录之余,对欧阳修有了较多的了解。欧是北宋初期诗文改革的领袖,“唐宋八大家”里的其他“宋五家”,或多或少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苏门父子三人都受到他的奖掖,特别是苏轼和苏辙;他跟王安石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初期王在政坛和文坛都受到他的引荐和赏识;曾巩就更不用说,就是他的真传弟子。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及整个中国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关于他和曾巩、苏轼之间还有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一次进士科考中,欧阳修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
  
 苏轼考中进士后,曾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提携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欧阳修为人耿直,支持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因改革失败连累被贬到四川宛陵。自古文人墨客被贬难免有愤懑,牢骚满腹,但欧却显得很达观,有诗为证:
  
 此诗的大意为:春风大概吹不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二月还没看到花开。被残雪压低的枝头还有冻得通红的橘子,春雷滚滚使得春笋开始发芽。晚上听到南方回来的大雁鸣叫,大过年的虽然感冒却还是忍不住感慨。曾在繁华的洛阳看过天下最美的名花牡丹,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却也无需哀叹。
  
  
 《戏答元珍》这首诗表现出欧阳修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晚年欧阳修曾回忆到,正是因为贬谪,才让他看到人间的美景。
  
  
 后来欧阳修还被政敌钱勰攻击而被贬滁州。被贬的导火索且与“风花雪月”有关,也就是现在美其名曰的“桃色新闻”。相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缘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竟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惊动了仁宗皇帝,“证据”竟然是欧阳修年少轻狂时写给官妓的一阕词。
  
 一阕《望江南》可谓“铁证如山”,词中那些所谓的“暧昧”语言,实在太容易让政敌牵强附会到欧阳修与张氏的关系,而这种“丑闻”偏偏最容易吸引世人的眼球,欧阳修这一回真是百口莫辩了。
  
  
 那么,钱勰为何要借此事件,不遗余力的攻击欧阳修呢?其实,所有的攻讦都只是源于党争罢了。在这一年里,范仲淹、杜衍、富弼、韩琦这些新政名臣相继罢官,而作为范仲淹等人明目张胆的同情者,欧阳修就算没有这一起风月案,也自然会被安上其他的罪名。还有一说是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对吴越王钱氏不敬,遂让其后人钱勰不满,伺机报复。其实这也是谣传,对欧阳修、梅尧臣有知遇之恩的就是吴越王的儿子钱惟演,他们曾在一块唱和作答。最终仁宗皇帝以“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将欧阳修逐出了朝廷。就这样,一首《望江南》,一次“莫须有”,欧阳修被外放到安徽滁州。
  
 到了滁州,他施行宽简、爱民的政策。不到一年,州府的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政通民和。闲暇时,欧阳修便与当地百姓游山玩水,与民同乐,流传千古的文章《醉翁亭记》就由此诞生。
  
 欧阳修一生诗文可谓著作等身,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是《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诗如下: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引其子欧阳棐语云:“先公(欧阳修)平生未尝夸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也’……”这番话是叶梦得在张子厚家间接了解到的,得知欧阳修曾经有过如此这般的一段醉后自鸣得意之言,似乎有些不太相信,就亲自找到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进行核对,由此看来他这一记载十分真实可信。说李、杜不能为,语太矜夸,欧阳修似不会如此说,但其为欧得意之作,则是事实。
  
  
 在创作这首和诗以前,欧阳修已不止一次地向北宋朝廷荐举过王安石才可大用,而他自己则因有志于改革弊政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积贫积弱的国势,因循苟且的政治局面,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使他的内心一直不得平静。这首《再和明妃曲》 自是这种心情的一种曲折的抒发。
  
  
 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曾借薛宝钗之口发表过这样的评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欧的和诗命意新颖,别开生面,不与人同,却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忧国之心,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争胜王安石的原作,这或者就是欧阳修为这首《再和明妃曲》 自得自豪的原因吧。
  
 欧阳修才情富赡,诗、词、赋、古文俱佳。可惜的是婚姻生活不太如意,五年三娶。25岁时,先与翰林学士胥偃之女婚配,但胥氏命短,刚生下一子,便染病不起,竟而西去,年仅十七。28岁继娶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亦命短,十八岁就去世。鳏居两年后,欧阳修再娶了薛氏,生有四子,相伴终老。
  
 如今人们爱慕欧阳修,不仅仅是他的诗词的文字之美,还在于文章背后他那种遭遇挫折而不颓丧,身处低谷而保持振作,正直、坦荡又磊落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得文章光耀千古。
  
 醉翁虽长眠,经典咏流传!

我眼中的欧阳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