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上刺的字到底是什么

2024-05-19 06:12

1. 岳飞背上刺的字到底是什么

 电视剧《精忠岳飞》将播,片花曝出后,其中一段“岳母刺字”成为最大噱头,原因是片花中岳飞背上的字竟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很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个大穿帮,并且进行讨伐。——在每个人的成长史中都会听到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中,岳飞背后的字绝对是“精忠报国”。但被炮轰,黄晓明还是发微博再度重申“尽忠报国”:“我娘在我背上刺字:尽忠报国。何谓忠?勿忘国耻光复中原!何谓国?万千黎民父老乡亲。”同时黄晓明也称电视剧演的是历史。
【岳飞背后刺的“尽忠报国”】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那么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呢?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 “尽忠报国”为什么后来误传成了“精忠报国”?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
     “精忠”二字其实是出自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宋高宗赵构那里。宋高宗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给岳飞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作为他的战旗,以示对他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为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了。
《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两字的区别】
尽忠:对人的勉励,希望能够忠心耿耿。
精忠:是一种评判,对人的称赞

  北京师范大学的游彪教授说,在明清时期,人们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其实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璋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观众都对“精忠报国”几个字印象太深,还有几种原因,就是我省的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深入人心,30年来这部评书风靡大江南北,而这部评书就改编自清朝小说《说岳全传》,其作者钱彩首先将“尽忠报国”改成了“精忠报国”。

 据《精忠岳飞》导演唐季礼称这是一版绝不戏说的电视剧,做这部剧起源于他在中央电视台偶遇岳飞后人、岳飞第28代子孙岳朝军。两人对岳飞题材的影视作品达成共识,不能有戏说成分。除了正史,唐季礼又参考了《说岳全书》、《岳飞传》等,对此做适当选择后融进剧本中。而黄晓明作为此次岳飞的扮演者,刘兰芳老师也评价此剧:【“岳飞不再是评书中的神,而更是一个历史中的真正的人。”】

岳飞背上刺的字到底是什么

2. 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字?

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是说岳飞背上的四个字系“母刺”所为。据考证钱氏撰此年谱,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材料来源庞杂,不足为凭。
游彪教授也认为,岳母刺字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典故,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在宋金打仗的时候,岳飞是在现在的山西平定一带当兵,岳飞是一个很忠孝的年轻人,他很担心家里年迈的老母亲,为了安顿好母亲,岳飞就从战场回到了家乡河南的汤阴县。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游彪教授说,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彰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

3. 岳飞为什么会在背上刺字?岳飞背上刺的字是什么?

 岳母刺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母教典范,同时也是在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但是有人说,岳飞背上刺的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一字之差,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
  岳飞,字鹏举,河南洛阳人,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将。自幼得到父母恩师的教养,忠厚坦诚,一身正气,练就了一身精湛武艺,岳飞一直都怀有忧虑天下之心和兴国安邦之志。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一直都是广为流传的,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岳母刺字。但是关于岳母刺字一事,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应该说是查无依据的。宋人笔记和野史也都均无记载,其中包括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编》中也没有关于岳母刺字的记载。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中说道: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岳飞背上的确刺有四个大字,但书中并未注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岳飞背上刺字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据历史记载,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并非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当岳飞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是当时的大理寺官员何铸审理他的案子。面对他们的欲加之罪,岳飞十分气愤,撕开自己的衣襟,露出了刺在他后背上的四个大字尽忠报国,何铸见其字早已深深嵌入肌肤,十分醒目。由此我们可以更加肯定,岳飞背上的字是尽忠而不是精忠。
  关于后世人为什么会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一事,也是有着它的历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出自宋高宗赵构,宋高宗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给岳飞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作为他的战旗,以示对他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为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了。
  北宋明清时期,人们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其实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 *** 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璋建立起 *** 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 *** 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再者,为什么又说这几个字不是岳飞之母所刺呢?岳飞出身普通的农民之家,他的母亲姚氏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宋代,普通的家庭妇女是没有受教育机会的,所以他的母亲肯定是不会刺字的。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很专业的特技,是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的,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尽忠报国四个字绝非是岳飞的母亲姚氏所刺,而是另有其人。
  那么岳飞背上的字到底是何人所刺呢?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中记载,岳飞见汤阴的乡亲父老被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他为了自勉和勉人,于是请工匠在自己的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和冯梦龙改编的《精忠旗传奇》中又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文中说精忠报国四字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令部下将领张宪刺的。所以说,那些认为字是出于岳飞母亲之手的人也只是根据历代岳飞传记中记载的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而加以想象得来的吧!关于岳飞背上的字出于何人之手,在史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应该说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岳飞为什么会在背上刺字?岳飞背上刺的字是什么?

4. 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字?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说,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字,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这几个字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刺的,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是说岳飞背上的四个字系“母刺”所为。据考证钱氏撰此年谱,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材料来源庞杂,不足为凭。 
  游彪教授也认为,岳母刺字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典故,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在宋金打仗的时候,岳飞是在现在的山西平定一带当兵,岳飞是一个很忠孝的年轻人,他很担心家里年迈的老母亲,为了安顿好母亲,岳飞就从战场回到了家乡河南的汤阴县。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尽忠报国”为什么后来误传成为了“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游彪教授说,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彰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5. 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岳飞背上所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对于古人来说,不管是吟诗作画还是今天要说的刺字,都非常注重对仗、对偶的效果。就“尽忠报国”来说,可以分成“尽忠”、“报国”两部分,这两个词语都是“动宾”的结构,也即“尽”和“报”对应,“忠”和“国”对应。与此相对应的是,“精忠报国”则不存在类似的对仗结构,“精忠”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诚,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也即无法和后面的“报国”相对应。

二
其次,正史也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民间会有岳飞身上所刺的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呢?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尽忠报国”一词大概在明清时期演变成“精忠报国”,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赵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鄂王行实编年》,也即南宋岳珂为其祖岳飞编纂的他传中,存在“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的记载。对于宋高宗赵构这位皇帝,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所以赐了一面带有“精忠岳飞”四个字的旗帜。

四
最后,在此基础上,“精忠岳飞”逐渐被讹传为“精忠报国”了,加上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同了岳飞身上所刺的四个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有历史学者认为这不是岳飞的母亲姚氏所刺,理由是岳母并不识字,而且在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刺青是一项技术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也即岳飞背上的刺字是被附会到了其母亲姚氏身上了。

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6. 岳飞的背后刺的是什么字

1、尽忠报国四字。
2、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3、评价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7. 历史上的岳飞,背后刺的什么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连电视剧都用“精忠岳飞“的名字命名。但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岳飞后背上刺的并不是这四个字。



翻开《宋史·岳飞传》,上面的记载是这样的:”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说的是岳飞在被捕入大理寺后,何铸当时任御史中丞,被秦桧派来审讯岳飞。面对堂上的闻讯,岳飞没有做过多的辩解,而是撕开衣服,露出背上的肌肤,只见“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而且早已经深入肌肤纹理。何铸深深为之震撼,开始为岳飞辩冤,想要免除岳飞的死刑,但终因人微言轻,反而受到秦桧的迫害,岳飞也最终被害于风波亭。


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岳飞后背上刺的应当是“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但是是否为岳母所刻,并没有明确指出。而且《宋史》成书于元代,更早的史料,如岳飞孙子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中也都没有关于岳母刺字的记载。所以究竟刺字的人是谁还无法考证,有的说法是岳母亲刻,有的说是刺青名家所为,还有的说是张宪。


那么“尽忠报国“是怎样演化为“精忠报国”的呢,一方面在宋高宗时,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便赐予了他“精忠岳飞”的锦旗。另一方面在清代,随着《说岳全传》的出现,其中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中岳母刻字“精忠报国”的情节也随之广为流传。到了现代,屠洪刚的一首《精忠报国》更是响彻大江南北,人们也就十分乐于接受“精忠报国”的说法了。

历史上的岳飞,背后刺的什么字?

8. 岳飞在背上刺的字究竟是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

岳母在岳飞背上刻的字是“尽忠报国”,目的是让岳飞不能忘记靖康之耻,早日收复山河,报效国家。

小时候我们就常听父母讲岳母刻字的故事,但背上的字被传说的最多的版本是“精忠报国”,其实这个版本是错的,背上的四个字应该是“尽忠报国”。至于后来“尽忠报国”为什么被传为“精忠报国”,我想是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奖励岳飞大胜所赐的精忠报国这个四个字有关,那时候“精忠报国”主要是刻在岳家军的旗帜上,岳家军上战场所披挂的旗帜上都刻有精忠报国,好不威风,这样威名赫赫的岳家军,让敌人为之色变。可能是帝国主义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更认可皇帝赐的“精忠报国”,久而久之,岳飞背上的字就被传为“精忠报国”。

所以,时至今日,大部分的人依然认为岳飞背后的刻字是“精忠报国”。为此,由黄晓明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还出过一次噱头,片花上明显的“尽忠报国”惹起网民质疑,大家一致认为刻字应该是“精忠报国”,认为剧组不尊重历史,甚至开始口诛笔伐。后来黄晓明发微博澄清此事,仍然坚持刻字是“尽忠报国”,让好多网民开始恍然大悟。
 不得不说,岳母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母亲,她不仅格局大,眼界也很大,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岳飞才能成为如此刚正不阿,一心报国的英雄。只可惜,岳飞一心想要的收复的山河,想要迎回的二圣(宋钦宗和宋徽宗),却是当朝皇帝宋高宗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所以授意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打入天牢,含冤而死。如今秦桧夫妇等四人的铜像仍跪在岳飞墓前,虽已千年,犹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