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2024-05-20 05:41

1. 细读《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上一篇|细读《金刚经》之第三十一品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意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修持此经,甚至是用四句偈语来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用七宝进行布施的福德。怎么样为他人演说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同梦幻泡影,如同露水亦如同闪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信受奉行。
  
 延伸解读
  
 本品需要延伸解释的词语有:
  
 1.菩提心。佛教用语,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菩提,梵语,即觉悟,意思是大彻大悟,就是成佛的意思。
  
 2.如如不动。佛教用语,意思是事物常在,没有什么变化。如如,引申为永存,常在。
  
 3.比丘与比丘尼。比丘,梵语,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通俗的说法就是,比丘为男僧人,即和尚;比丘尼为女僧人,即尼姑。
  
 4.优婆塞与优婆夷。梵语,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优婆夷,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女居士。
  
 5.天人。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天人位于六道(即天人、阿修罗、人、恶鬼、畜生、地狱)众生之首,也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循环往复。在古代绘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天女散花”的作品,画中的“天女”便属于天人道;另外佛教石刻壁画中关于“飞天”形象的塑造,我们也不陌生,“飞天”也属于天人道。
  
 6.阿修罗。阿修罗,梵名,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阿修罗是印度最古老的诸神之一,属于战斗一类的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阿修罗为六道之一,但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其容貌丑陋,生性爱猜疑,性好斗;阿修罗宫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据佛经中记载,在阿修罗的世界中,多是男丑女美,也就是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则端正美貌。经书中关于阿修罗王有多种说法,其形象当然也就不一,有的说是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有的则说是千头二千手,还有的说是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
  
 在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看到有描写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其实他们就是属于阿修罗道,了解和明白了佛教中的这些基本情况,对各类神话故事和小说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些。比如《西游记》中口吐三昧真火的红孩儿,应该也属于阿修罗道,后来被观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最终修成正果。
  
 7.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中佛说法时的结语,是重中之重,不但是本品的重点,而且也是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几句话的内容虽然很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参透并修持却实属不易。此结语朗朗上口,可以常常吟诵,用心体会,自然会有所得。
  
 感悟
  
 本品是《金刚经》的大结局,起着统揽全书的作用,值得反复品味、阅读和体会。我的感悟主要有两点:
  
 (一)选择,决定着人生走向。人生之中,我们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着人生的走向。或者说,一次次的选择,组成了生命的全过程。毫不夸张地说,人生实际上是处在不断的选择之中。
  
 也许正因如此,佛才多次告诉弟子们,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到的福报要远远超过用无数无量金银财宝布施所获得的福报。其实,这就是在告诉我们选择的重要性。选择正确了,努力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与人的认知能力和洞察力有关,而这种能力和水平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多是需要后天不断地修持和锤炼。所以说,选择是一时之间的决定,却需要一生不断去努力。
  
 (二)人生如梦。佛在《金刚经》最后的总结就是在告诉世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平凡如我们,虽然没有修行成佛的宏愿,但也应该想明白这个深刻而又简单的道理,并且慢慢地在人生中去探索、去实践。
  
 虽然,尘世间的我们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至高境界,但却可以尝试着去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如此,慧心已存,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心境也会变得单纯和安宁,幸福体验感也会越来越好。
  
 其实,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纵然是沧海桑田,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自是能够体味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于2021.1.31
  
 NO:2021-08
                                          
  上一篇|细读《金刚经》之第三十一品

细读《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2.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学习《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把填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 
   
  
 另外有善男信女,发心觉悟佛道,依照这本金刚经去修持,或者只是经常读诵经里的任何四句偈语,并讲给别人听。
  
 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如何去为人演说呢?演说时,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一心不乱,在一心不乱之下,才能产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去演说佛法,那才是无上的妙法。但是听了或看了无上妙法,仍然不可执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虽然是无上的妙法,这些字虽然是无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缘说、方便说而已,所以仍然不可执著,应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是虚幻不实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
  
  
 佛陀讲完这本金刚经之后,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听完佛陀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
  
  悟: 
  
  “应化非真”就是说妄心妄念幻化出来的一切东西,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佛从第二品一路讲来,到即将结束时,担心弟子们听了后边忘了前边,就把全部内容融会贯通,做了个复习总结。 
  
  首先,佛又拿财布施和法布施做比较,来勘验弟子的心性。为什么佛一再强调发无上心去修行、如法受持读诵,再去为他人讲解宇宙真理的人,比用七宝布施的人,得到的功德、福德要大的多呢? 
  
  因为,再多的钱财宝藏,也有用完散尽的时候,它的福德是有限的。可是,真理的传播却可以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法布施正是主动承担了这样的重任。他们可以点燃一盏盏心灯,让更多的人断除烦恼、一心清净。所以,福德是无量的。 
  
  其次,佛讲了怎样去为人演说。 
  
  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和非法相。用如如不动的清净心、无为心去讲。这时自性智慧就可以产生起各种巧妙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根基的听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句话可以和“是法平等,没有高下”连起来理解。不管哪种法门,法性都是平等的、通达无碍圆满的。但是,显露在外的有为法的过程和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学这个法门开悟快点,有的可能学那个法门开悟快点。 
  
  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都心无所住,无所为,没有妄想和分别,一心清净时,他们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动的。“如”是觉悟。什么原因呢? 
  
  接着,佛说了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世间有为法,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无常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又像露水、闪电一样短暂。明白了、看破了,就放下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原本具有的自性法身就显露出来了。

3. 南怀瑾大德讲解《金刚经》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下面是其中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的解说,希望你能喜欢。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著!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槃」,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著相!著清净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那么佛也跟著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是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你要注意啊!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8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注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我们自己的法相
  
  
 为什么说「不生法相」?为什么不说不「用」法相,或者不「坠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这是有区别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法相?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这个就是意识思想境界里的形态,在佛学名辞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
  
  
 譬如大家认为大彻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净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识已经构成一个形态,认为悟了道打起坐来,大概内外一片光,连电力公司的发电机都可以不要了。把光明看成电灯光、太阳光、月亮光那样,下意识的构成法相,构成一个形态在那里。
  
  
 又譬如说,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就以为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我们也没有关系;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换句话说,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著,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识形态,是你造作了这个法相。乃至于说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个法相,是个现象。有些人任督二脉打通了,奇经八脉打通了,河车大转,也都是法相。我经常问:你转河车,转到什么时候啊?不要把自己转昏了头。你转转……总有不转的时候吧?转到什么时候才不转呢?任督二脉打通了,通到那里去呢?通到阴沟里去吗?还是通到电力公司?还是通到上帝菩萨那里?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们许多人,不知不觉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里了。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道的观念,一个道的样子,一个道的模型。
  
  
 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所画的天堂也都不同。我们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国古时候的。西方人的天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蓝眼睛;阿拉伯人画的另有不同。所以说,天堂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形态构成的,谁能去证明呢?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识构成的法相。
  
  
 佛法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从现象界开始分析研究,现象界也就是世间一切事,所谓的一切法;最后研究到心理状态,研究到心性的本来,以至于证到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法相宗从现有的人生,现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归之于心,然后反回到形而上的本体。如果套一句佛学的名辞来讲,这是从自己的身心入手,进而打破了身心,证到形而上的本体。
  
  
 华严宗不同于法相宗,是先从形而上的宇宙观开始,从大而无比的宇宙,慢慢收缩,最后会之于心,是使你由本体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学,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方法,佛学的名辞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现在金刚经快要结束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非常严重的道理,佛告诉须菩提,你想证得无上菩提大彻大悟而成佛,你应该这个样子知道,应该这样去看清楚,理解清楚,应该这样子相信,这样去理解。怎么理解呢?一句话,「不生法相」,你心里不要造作一个东西,你的下意识中,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每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净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来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构成一个自我意识的观念。譬如我们上同样一个课,一百个同学中,各人理解的深浅程度都不相同,因为每人心里自生法相,自己构成一个现象,都非究竟。这就是佛经上说,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的道理。尽管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并没有错。只能够说,每人抓到一点,合起来才是整个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个大象的话,佛告诉我们的是「不生法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我要过去你过来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经所说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这个话在金刚经上常说。道理在那里?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于过河的船,目的是使你过河,已经过了河就不要把船背著走,要赶紧把船丢下,走自己的路。
  
  
 佛经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说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样对呢?那一样都对都不对,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讲一个法相,包括了各种现象,譬如唯识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个识来讲外,再把心理活动的现象,纲领原则性加以归纳,成为一百个法。如果详细分析起来,当然不止一百个;可是后世一般人研究唯识,就钻进去爬不出来了。这些人钻到什么境界里头了呢?钻到「有」,钻到一切法「胜义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龙树菩萨讲般若拿空来比方,与法相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去了。所以说,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后告诉我们,所谓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讲话的方便,机会的方便,教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这样不懂,他换另一个方法,总是想办法使我们懂得。可是后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记录下来以后,死死抓住他说过的那个空,或拚命抓个有,永远搞不清楚。事实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后,大家反而都说金刚经是说空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金刚经没有任何重点是教我们观空,金刚经都是遮法,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
  
  
 记得金刚经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禅宗的两个公案,一个是儿子跟父亲学小偷,对不对?还有一个是坐牢的那个公案,现在再说一个禅宗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出家学佛求道,想要开悟,跟著师父几十年。这位师父总是对他非常严厉,生活、行为都管得非常严。但是一问到佛法,师父总不肯说。这个人就像我们现在青年人学佛一样,好像找到一位老师,马上就有妙诀告诉他,传你一个咒子罗,或者传你一个方法,今天一打坐,明天就会飞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识中构成了这样一个法相。这个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可是这个师父呢,问到他真正佛法时,就说:你自己参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岁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几十年,这个老师嘛!是天下有名的大老师,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却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没有传给他一点,心中真烦恼。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带了一把小刀上山,师父快要走这一条小路回来了,小路只能走一个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师父回来。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难走,他看见师父低著头,慢慢走到了。其实他师父大概早知道这家伙在那里,他以为师父不知道,看到师父过来了,就一把抓住师父说:「师父啊,我告诉你,我几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诉我,今天我不要命了。」说著就把刀拿出来,「你再不告诉我佛法的话,师父啊,我要杀了你。」这个师父很从容,手里还拿把雨伞,看他这个样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说:「喂,路很窄,我要过去,你过来。」师父把他拉过来,自己就过去了。他听到「我要过去,你过来」就忽然大彻大悟了。
  
  
 我们大家参参看,「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句话他就悟道了,这个理由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所谓禅宗公案。现在大家很难找出答案,我说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打个比方给你听:我们大家学佛最困难,心中的烦恼,身体上的感觉,坐起来腿发麻,不坐时心里烦恼不断;很想求到清净,清净永远求不到。烦恼不断,自己问自己怎么办?你自己里面的师父一定告诉你:「我要过去,你过来9烦恼跑过了就是清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生法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那么简单。所以说,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条路根本是通的,烦恼即是菩提,那里有个烦恼永远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办法把烦恼空掉,求个清净,你不就是那个师父跟徒弟永远堵在路上,走不过来了吗?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简单,我要过去,你过来,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这个徒弟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见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个佛的观念,著了一个道的观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实际上,你学了佛法,学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来,你正是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净魔。
  
  
 清净也是魔啊!所以禅宗祖师有几句话:「起心动念是天魔」,什么是天魔?是你的起心动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在这个魔境,光想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那个是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落在五阴境界,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有时候好像很清净,你觉得很清净吗?有时候又觉得心里头好像有一点游丝杂念,可是也不要紧,可是也迷迷糊糊,这个就是倒起不起烦恼魔,无明之魔。说什么走火入魔!魔从那里来?魔完全是自心所造,没有其它的东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如此而已。
  
  
 佛学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禅宗的大师们是用归纳的方法,非常简单扼要告诉你。实际上,这些心理的状况,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进一步说,我们佛学越学多了,唯识研究到最后,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学了,你越学的多,越被法相的绳子捆得紧,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结论的时候,佛告诉我们,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一品偈颂
  
  
 九霄鹤唳响无痕泣血杜鹃落尽魂
  
  
 谱到狮弦声断续为谁辛苦唱荒村
  
  
 这是一个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过西北和中国的高山,或到过青城山峨嵋山,可能会听到白鹤的叫声。中国文字很妙,鸡叫是啼,鸟叫是鸣,虎叫是啸,表示不同的声音形态;白鹤叫称为鹤唳。白鹤是在高空叫的,声音像打锣一样,传得很远,所以这个鸟与其他的鸟特别不同。
  
  
 「九霄鹤唳响无痕」,就是说,佛的说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鹤,叫声响彻云霄,要叫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梦。但是,我们有没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许多人是叫不醒的,想一想真够伤心。结果千里迢迢去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变成杜鹃鸟一样。
  
  
 「泣血杜鹃落尽魂」,据说杜鹃是上古一个因亡国而伤心到极点的帝子,因为天天哭,后来他的精魂变成杜鹃鸟,还在哭,哭到最后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变成现在的杜鹃花。杜鹃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国皇帝的儿子。我们后世学佛学道的都是杜鹃,抛家弃子专心学佛,到最后,道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怪自己没有遇到明师,没有碰到佛,没有得到法。其实佛法是最平凡,最简单,佛在金刚经上都说完了。
  
  
 「谱到狮弦声断续」,金刚经等于狮子之弦,用狮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发出的琴声,百兽听到都会头痛,再重一点,百兽听到脑子都裂了,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的法是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当,全部都告诉我们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琴谱弹到狮子之弦,这个声音弹的金刚经也好,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断断续续,都弹给我们听了,高明的歌曲统统唱给我们听了,我们还是不懂。等于一个叫化子沿门唱莲花落一样,唱了半天没有人理,人不觉得好听,「为谁辛苦唱荒村」啊!这是对释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实际上,我真为释迦牟尼佛一洒同情之泪,他讲到三十一品了,快讲完了,有谁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里讲呢?为谁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没有用,因为知音难遇啊,永远不懂。实际上,他说的最亲切,最平凡。
  
  
 我们现在再一次回过头来看,金刚经最开始,第一个重点是三个字──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么样呢?也是一样,也是吃饭穿衣,饭吃饱了,洗脚打坐,就是那么平凡。没有什么头上放光啦!心窝子放光啦!六种神通啦!都不来。吃饭穿衣敷座而坐。然后你问话,他答覆,就是那么简单。金刚经就是平凡里头的真实,平凡里头的超脱。

南怀瑾大德讲解《金刚经》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4.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说:‘佛陀常常讲到我见(自私的观念)、人见(对待的观念)、众生见(分别的观念)、寿者见(欲望的观念),是不是佛陀还有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存在。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像这样的人,能了解我所说的四见的含义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了解的,世尊!这个人根本不了解佛陀您所说的四见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为了断除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得不如此解说的,但佛陀您早已断除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否则您怎能成佛呢?所以佛陀您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只是一种假藉的名词而已。”佛陀听了说:“须菩提!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对于一切的佛法,都应当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看法、如此的相信、如此的了解,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须菩提!为什么我说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呢?因为一切佛法的名称,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了解而已。

5. 细读《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意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这是人们了解我所说的真义吗?不是,世尊,这是人们不了解如来所说的真义。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字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应该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说法相的人,如来说并不是法相,只是名字叫做法相。
  
 本品需要延伸解释的词语有几个方面:
  
  1.  一切法。 《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梵语,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
  
  2.  法相。 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
  
  3.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指佛教认为的四种邪见。佛教中的“见”,是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的见解,即思想、主义、主张等。佛教认为“见”有正见和邪见的区分。
  
 我见,又称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故名我见。
  
 人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众生见,即执着众生为实有的妄见。
  
 寿者见,即具有生命个体的想法,认为生命存在于世间的妄见。
  
  4.  “四见”与“四相”的异同。 之前诸品中,佛告诫弟子们,不应存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本品中则提出了“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
  
 我理解,“四见”与“四相”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是修行中应该极力避免或需走出的误区,一旦有了“四见”或着了“四相”,就难成正果。但“四见”与“四相”在形式上又有不同之处,“四见”主要侧重于认识方面,是思想观念上见解的执着,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四相”则是指观察或看到的一些现象、形象,认识停留在表象上,没有看到实质和本原。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说明吧。比如《红楼梦》中的贾瑞看到凤姐人长得漂亮,便起了邪念。贾瑞生病后,跛足道人送他一面“风月宝鉴”镜子,并且告诉他只照背面,“千万不可照正面”。贾瑞照背面,见是一个骷髅,又去照正面,却是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他彻底忘记了跛足道人的告诫,结果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贾瑞看见凤姐起意就是着了“相”,即“我相”“人相”,接着便产生了“我见”“人见”。跛足道人送他风月宝鉴治病的目的就是让他不要执着于情事上,如果他能够幡然醒悟,三日即可痊愈,可惜他没有慧根,枉送了性命。
  
 佛度有缘人,此话千真万确。
  
 本品与上品在节奏上感觉有些快,两者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多次采用了佛说法中常用的“是..即非…是名”句式。对于本品,我的感悟如下:
  
  一是根深蒂固的我见与人见,是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不能和平相处的根本原因。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即正见),别人的见解是偏颇的(即偏见)。正见与偏见,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坚持“我见”“人见”的不同与执着,是人们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相处的根源。
  
 其实这种“我见”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国家层面也一样。有的国家总是喜欢以“我见”的偏执来对待其他国家,动不动就指手划脚,如对方稍有不从,便棍棒侍候。这也是当今世界战火不断,纷争不断、世界不能和平相处,和平发展的根源。
  
  二是根深蒂固的众生见与寿者见,是多数人不能从容谈论和面对生命终结的根源。 自古以来,国人有寻求长生不老秘方的传统,上到至高无上的皇帝,下到普通平凡的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长此以往,生命终结事宜成为禁区,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也就导致了多数国人不能从容谈论和面对这个话题,原因也许就在于“众生见”和“寿者见”的根深蒂固。
  
 有个从事保险行业的朋友谈起这个话题感受尤为深刻,“寿者见”的观念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谈及生命终结这样的字眼。也许正因如此,前几年言情小说家琼瑶生前立下遗书引起轰动和广泛讨论。“人该如何优雅地面对死亡”的话题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对国人而言是一大进步,至少可以说是一个观念上的冲击,让平凡生活中的人们能够淡定从容地意识到生命终结是一个必须去面对的自然规律。
  
 于20201.1.30 13:33
  
 NO:2021-07
                                          
  上一篇|细读《金刚经》之第三十品

细读《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6.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学习《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 
  
 白话直译:
  
 悟:
  
 佛勉强说的《金刚经》,主要就是破除对一切法相的执著,离相无住,找到本心。
  
 佛在经典中多次说要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四相就是因见而生,尤其是我见。
  
 “知”就是知道。看到的事物、现象、境界等都是知。“见”是每个人根据自己所看到的,通过意识加以识别、分析、判断而形成的思想见解。
  
  
 佛讲四相也好、四见也罢,并不是他心里存在这样的概念。而是他为了使众生远离知见趋向解脱,同时又担心众生不能理解他传达的真义,随众生的颠倒梦想而假说的。
  
 不仅是要远离这四相,而是要远离一切法相,包括客观世界的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思想、一切境界,比如前面佛所说的“世界”、“微尘”、“身相”、“名相”等等。
  
 因为所有的知见,都是众生的心识虚构出来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所以,只有不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懂得归根结底都是虚空,才能够超脱。
  
 佛告诉我们所谓的佛法不过是教育的方便说法而已,目的是给学佛的人指明一条道,不能执着。
  
 但是,在未能明心见性之前,不能把佛讲的方便之门(筏,或者说指月亮的手指)给丢弃,这样不但无法渡到彼岸,还有可能误入歧途。

7.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至、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